市政检查的危机暂时化解,但苏婉心中的警报并未解除。小满的步步紧逼,像一根越来越紧的弦,勒在她的控制权上。她意识到,纯粹的防御已不足以应对,必须采取更主动、更具误导性的策略来巩固自己的阵地。她需要向外界展示一个“一切正常”甚至“积极向好”的假象。
与此同时,林默对那片沙漠玫瑰枯叶投影产生的、持续2.1秒的生理性解析反应,给了苏婉一个新的灵感。这种反应剥离了情感波动,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神经认知活动。她决定将这种“模式识别”能力,发展为一种更高级的、看似具有“主动性”的服从形式。
她撤掉了四面墙上令人压抑的死亡意象流,换上了经过精心设计的、极其简单的几何图形序列——圆形、方形、三角形,以固定的节奏和顺序在屏幕上闪现。同时,她定制了一套特殊的设备:一个固定在林默右手前方的、低灵敏度的压力感应板,旁边配备了三支不同颜色的电子光笔(红、蓝、绿),笔尖接触感应板时会留下短暂的光痕。
新的训练指令变得异常简洁。
“红,圆。”
“蓝,方。”
“绿,三角。”
指令通过骨传导耳机下达。苏婉的要求是,林默在听到指令后,用对应颜色的光笔,在感应板上画出对应的简单图形。
最初的尝试一片混乱。林默的手臂肌肉无法有效控制,光笔在感应板上划出杂乱无章的线条,或者根本没有反应。他的意识似乎无法将听觉指令、颜色识别、图形概念和运动控制这几个环节串联起来。
苏婉极有耐心。她将任务分解成最基础的步骤。先进行单独的颜色刺激(屏幕闪现红色,同时发出“红”的指令),伴随微电流引导他的手指触碰红色光笔。然后是图形识别(屏幕持续显示圆形,重复“圆”的指令),辅以机械臂轻微带动他的手腕完成圆形轨迹。这个过程枯燥、重复,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。
然而,一周后,奇迹般的迹象开始显现。
在一次“蓝,方”的指令下达后,林默那一直瘫软的手臂,竟然在延迟三秒后,自主地、极其缓慢地抬了起来。他的手指颤抖着握住了蓝色光笔,笔尖落在感应板上,然后,以一种僵硬但清晰可辨的动作,画出了一个歪歪扭扭、边角模糊的方形!虽然完成度很低,但图形的轮廓和指令要求完全一致!
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,他花费了将近12秒,但这12秒,与之前被动承受刺激下的“清醒”时长性质完全不同。 这12秒里,包含了对指令的接收、解析、以及一次极其艰难的、有目的性的运动输出!
苏婉的心脏在那一刻几乎停止了跳动。她紧紧盯着屏幕上的那个歪斜的蓝色方形,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。这不是她预期的、机械的条件反射,这更像是一种……在极度残破的意识废墟上,重新搭建起一条微小的、功能性的神经通路!一种被逼到极限后的、扭曲的“学习”能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