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认知让她陷入更深的矛盾。一方面,她渴望征服这个始终与她保持距离的男人;另一方面,她又害怕真正了解他后会失去幻想的目标。
也许我爱的不是他,周雨在深夜的笔记中坦白,而是爱着的这个过程本身。
这个发现像一记重击。她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,发现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:热烈开始,迅速厌倦,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。林默之所以特别,只是因为他始终无法被完全征服。
在一个雨夜,周雨终于鼓起勇气给林默发了条信息,邀请他讨论一个学术问题。等待回复的半小时里,她像初恋少女般坐立不安。当手机终于亮起,看到林默礼貌但疏离的回复时,她竟感到一种奇异的满足。
至少他回应了。她对着窗上的倒影微笑,雨水在玻璃上划出泪痕般的轨迹。
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成了她新的精神食粮。周雨开始更精心地设计每次与林默的互动,像下棋一样计算每一步可能的发展。有时她会故意提出反对意见,只为了看到林默认真反驳时的神情;有时她又会突然表示支持,享受他意外的表情。
但在这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中,周雨偶尔会感到一丝恐慌。她发现自己开始期待与林默的每次相遇,开始在意他的评价,开始因为他的一个微笑而整天心情愉悦。这种依赖感对她来说是危险的信号。
我必须控制局面。她反复告诉自己,但内心的渴望像藤蔓般不断生长。
最令她不安的是,她开始在林默身上看到自己缺失的部分:那种对真理纯粹的追求,那种不为外界评价所动的坚定,那种她永远无法真正拥有的内在平静。
某次学术会议后,周雨远远看到林默与几位年轻学者交谈。他耐心解答问题的样子,让周雨突然感到一阵刺痛。那一刻她明白,自己永远无法像那些年轻人一样,单纯地仰慕而不带占有欲。
我想成为他,又想拥有他。这个矛盾的念头让她夜不能寐。
随着时间推移,周雨发现这种对林默的渴望已经成为她活下去的动力之一。就像沙漠中的旅人追逐海市蜃楼,明知道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触及,但追逐本身给了她前进的方向。
当她最终意识到这一点时,周雨站在办公室的镜子前,看着镜中那个妆容精致却眼神空洞的女人,第一次露出了真实的苦笑。
原来我最大的研究课题,一直是我自己。
而镜中的女人没有回答,只是用同样空洞的眼神回望着她。在这个无尽的回响中,周雨知道,这场关于满足与空虚的战争,还远未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