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755章 百草汇终南,文脉续新篇

第755章 百草汇终南,文脉续新篇(2 / 2)

李雪站在廊下,看着那些飘落的草籽,忽然对林辰说:“该建个‘百草堂’了。”

“哦?”林辰转过头,眼里带着笑意。

“把沈先生的手稿、各地的草种标本、孩子们画的草木图都收进去,”李雪望着暖房里蓬勃的绿意,声音里带着种笃定,“让后来的人知道,这些草从哪里来,经历过什么,又要往哪里去。这不只是草木的故事,也是人的故事啊。”

老人闻言,从木箱里取出个布包,打开后是块小小的木牌,上面刻着“百草汇”三个字,字迹苍劲,正是沈砚的手笔。“先生当年就想在终南建个‘百草汇’,说要让各地的草木在这里‘说话’,”老人把木牌递给李雪,“现在,该由你们来完成了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,药圃里多了项新工程。村民们带着工具来帮忙,孩子们捡来光滑的鹅卵石铺小路,老人们则用竹篾编篱笆,把暖房周围的空地围了起来,准备做“百草堂”的院子。小陈在篱笆上挂了块木牌,上面写着“草木有语,静待君听”,字是模仿沈砚的笔迹写的,歪歪扭扭,却透着认真。

林辰和李雪则忙着整理沈砚的手稿,把里面提到的草种和现在收集的标本一一对应:手稿里“能在盐碱地扎根”的设想,对应着东海的“潮间草”;“可抗极寒”的批注,连着南极的“冰绒草”;最让人动容的是一页关于“草籽传播”的笔记,上面画着只衔着草籽的飞鸟,旁边写着“风为媒,鸟为使,人之心,方为根”,此刻这页纸旁,正摆着孩子们做的草籽风筝——原来沈砚早就想到,草籽的传播,从来都离不开人的牵挂。

半个月后,“百草堂”的架子搭起来了。是座简单的木构建筑,屋顶盖着茅草,门楣上挂着“百草汇”的木牌,门前的空地上,孩子们用各色草籽拼了幅画,画的是株巨大的草,根须蔓延到四面八方,连接着不同的地域标记,像幅微型的“大地草图”。

揭牌那天,终南的山里来了不少人。有黑石城的牧民,带着新收的“沙固草”籽;有南海的渔民,扛着刚晒干的“潮间草”叶;还有周教授派来的科考队员,捧着南极的“冰绒草”种子。大家把带来的草木标本挂在堂里,很快就挂满了整面墙,远远望去,像片立体的绿林。

老人站在沈砚的手稿前,久久不语,最后抹了把眼角说:“先生要是能看见,该多高兴啊。”

林辰望着满室的草木,忽然想起沈砚笔记本里的最后一句话:“草的故事,也是人的故事。”当年觉得这话太深,如今看着来自各地的人围着草木交谈,看着孩子们在草籽画前指指点点,忽然就懂了——这些草从终南出发,带着人的期盼去往远方,又带着各地的故事回到终南,它们的根须在土里交缠,人与人的情谊也在其中生长,这才是“百草汇”真正的意义。

傍晚,夕阳穿过“百草堂”的窗棂,照在沈砚的手稿上,纸页上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,与墙上的草木标本呼应着,像在低声交谈。小陈举着相机,拍下了这一幕:夕阳、手稿、草木、还有廊下笑着说话的人们,都被定格在画面里,温暖得像幅老画。

李雪端来新沏的薄荷茶,茶里飘着片“接云草”的叶子。“你看,”她指着茶杯里打转的叶子,“不管来自哪里,到了终南,就都是这里的草了。”

林辰接过茶杯,看着叶片在水里舒展,忽然觉得,终南的雨、南极的冰、东海的盐、高原的风,都顺着这株草,融进了这杯茶里,也融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。

夜渐深,“百草堂”的灯还亮着。孩子们趴在草籽画前,听老人们讲草木的故事,声音轻轻的,混着窗外的虫鸣和草叶的沙沙声,像首温柔的歌谣。林辰站在堂外,望着满天的星斗,觉得那些星星就像散落在天上的草籽,而终南的“百草汇”,正是这片星空下,最亮的那株草——它的根扎在过往的岁月里,它的叶伸向未来的时光,而它的每一粒种子,都带着新的期盼,等着飞向更远的地方。

风过时,“百草堂”的门轻轻晃动,发出“吱呀”的声响,像在回应着远方草木的呼唤。林辰知道,“百草汇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就像那些永远在传播的草籽,永远在生长的希望,会在终南的土地上,一直延续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