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558章 春幡引处万苗生

第558章 春幡引处万苗生(2 / 2)

“林爷爷,您看这‘传薪’!”周小满举着竹竿,指着架顶那株从江南移栽的“水韵白”,它的藤蔓已与谷里的“粉边1号”缠在一起,叶片交叠,难分彼此,“苏文哥说,这叫‘连理藤’,是好兆头呢!”

阿古拉山正带着牧民给藤架加固。他们用草原的韧皮绳将竹架捆成三角形,绳结打得又紧又巧,是蒙古包的捆扎法子。“这样刮大风也不怕,”他拍了拍竹架,发出结实的闷响,“草原的沙暴比这厉害多了,只要架子稳,藤就能往上长。”

春杏的伙计们则在藤架下砌花坛,用的是江南运来的青石板,石板缝里填着谷里的细土,要种上薄荷和沙棘,形成“三层护”——上层紫菀、中层薄荷、下层沙棘,既充分利用了空间,又能互相驱虫。“老掌柜画的图纸,”伙计们笑着说,“说这叫‘立体药田’,能抵得上三亩地的收成!”

孩子们在藤架间穿梭,忙着给藤蔓系新的三色绳结。赵墩子的曾孙发明了新系法,把红、蓝、黄三色绳编成麻花辫,绕在藤上,说是“让三地的气拧成一股”。周小满的妹妹则把自己做的布娃娃挂在架上,娃娃穿着三地特色的衣裳,草原的皮袄、江南的蓝布裙、谷里的粗布褂,风吹过,娃娃摇晃着,像在和藤蔓一起跳舞。

林辰沿着藤架慢慢走,铁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,与藤蔓生长的簌簌声交织在一起,像首自然的歌谣。他走到藤架的尽头,那里的藤蔓已顺着竹架爬出了谷口,向着远处的村落延伸。村头的王大伯正把自家的院墙拆了个缺口,让藤蔓能爬进院里:“俺家娃小时候得过咳喘,全靠紫菀花茶治好的,让它爬进来,也给俺家添点福气。”

不远处的学堂,新盖的教室特意留了花窗,藤蔓已顺着窗棂爬进了课堂。教书先生正带着孩子们观察叶片的脉络,账册摊在课桌上,孩子们用彩笔描着叶脉,画出来的竟是三地地图的轮廓。“这叶脉像路,”一个孩子指着画纸说,“把草原、江南和谷里连起来了。”

午后,传习处来了位特殊的客人——沧州李家庄的老药农,他背着半篓紫菀籽,说是要请谷里的药农去指导播种。“村里的年轻人都想学‘立体药田’的法子,”老人抹着汗,眼里满是期盼,“俺们也想搭藤架,让紫菀爬满全村的屋檐,像百草谷这样,走到哪都能看见绿。”

林辰领着老人参观藤架,给他讲藤蔓的习性:“这藤啊,你给它一个支点,它就敢爬满整个院子;你给它一片土地,它就敢蔓延到天边。就像三地的情分,只要肯搭‘心桥’,再远的路也能连起来。”

老人听得入了迷,临走时,非要留下那半篓籽:“这是俺们村最好的籽,就种在谷口的空地上,让它当‘联络员’,以后李家庄的藤,也往这儿爬!”

傍晚的霞光透过藤叶,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。林辰坐在藤架下的石凳上,翻开最新的《三地药田图谱》,上面画着各地藤架的样子:草原的藤架搭在蒙古包旁,像圈绿色的花环;江南的藤架依着乌篷船,藤蔓垂在水面,映出晃动的绿;谷里的藤架连成片,像片绿色的云,飘在村落上空。

“该给这藤架起个总名了。”林辰对围坐过来的众人说。

“叫‘同心架’!”周小满抢先说,账册上的“连理藤”旁边,已画好了一个大大的同心结。

“叫‘连芳架’!”阿古拉山接着说,“让三地的药香连在一起,飘得远远的。”

“叫‘接远架’吧,”春杏的伙计们笑着补充,“接得住远方的朋友,接得住长远的日子。”

林辰笑了,在图谱的扉页写下:“藤架连檐,三地共护;藤蔓接远,四海同芳。”他知道,这藤架早已不只是种药的地方,它是三地智慧的结晶,是百姓联结的纽带,是那份“共生共荣”的信念,长成了看得见的模样。

暮色渐浓,藤架上的灯笼亮了起来,昏黄的光透过叶隙,在地上织出温暖的网。远处传来三地百姓的歌声,草原的长调、江南的吴歌、谷里的民谣,在藤架间回荡,像在给藤蔓催眠,又像在为它们加油。

林辰望着那些努力生长的藤蔓,它们会爬过院墙,爬过学堂,爬过谷口,爬向草原,爬向江南,爬向所有需要它们的地方。而那些缠绕的藤蔓里,藏着的不只是紫菀花的芬芳,还有三地人的心,像藤一样坚韧,像结一样紧密,像这无尽的绿意一样,永远向着光明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