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428章 京华学堂传炮法,四方药匠汇仁心

第428章 京华学堂传炮法,四方药匠汇仁心(2 / 2)

(四)

夏至的学堂,来了位特殊的“学生”——五台山的慧能大师。老和尚背着个药篓,里面装着五台山的黄岑,说是要学“酒制黄岑”的法子,回去教寺里的僧人。

“老衲在山上炮制黄岑,总觉得寒性去不干净,”慧能大师看着陶瓮里的黄岑,“听秦伯说,你们用黄酒蒸三次,能让黄岑寒性减半,还不损药效,真是妙哉。”

秦伯笑着演示:“第一次蒸用黄酒浸,第二次加冰糖,第三次拌蜂蜜,每次蒸完都要晒足六个时辰,让酒气慢慢渗进去……”他的动作缓慢而专注,黄岑在陶瓮里渐渐变成深黄色,散出淡淡的酒香。

慧能大师看得认真,不时在蒲团上记录:“原来如此,这就像修行,需一步一步来,急不得。”他取出从五台山带来的台参,“这是用林先生给的种子种的,长得极好,老衲炮制了些,给大家补补身子。”

沈念赶紧拿出药草图,让慧能大师给五台山的药材标注蒙语、藏语名称:“这样西域、塞北的药匠看了,也能认得。”图上的黄岑旁边,很快多了两行小字:“蒙语:呼和-其其格;藏语:塞哇-拉巴。”

阿默则和慧能大师探讨百草鼎的用法:“秦伯说鼎能‘聚气’,您觉得我们炮制时把鼎拓本放在旁边,真的有用吗?”

慧能大师指着陶瓮里的黄岑:“心诚则灵。你信这鼎能聚气,就会更用心炮制,药材自然不会差。就像老衲念经,信佛能度人,就会更虔诚,功德自在人心。”

影夫人派人送来消息,说各地分号都用上了学堂的炮制法子:江南的药铺用“米泔水制苍术”治湿热,塞北的牧民拿“蜜炙麻黄”防风寒,西域的胡商把“醋炒延胡索”卖给驼队治跌打……甚至有海外的番商,托人来买《炮制续篇》,说是要翻译成番语。

“这才是药宗想看到的,”秦伯望着窗外的梧桐,“当年林宗主说,药宗的药要‘走出山谷,走遍天下’,现在真的做到了。”

立秋的京城,炮制学堂的第一批学徒要结业了。药匠们捧着新刊印的《炮制续篇》,带着各自的木牌,准备返回各地——江南掌柜要去教更多药铺用“酒蒸乌梅”,塞北师傅要把“蜜炙甘草”的法子传遍草原,阿芷则要回江南百草堂,教姑娘们“三制陈皮”。

离别的那天,学堂里摆了桌“药宴”:黄精炖鸡汤、桑螵蛸炒鸡蛋、酒制黄岑炖鸭……每道菜都用了学堂炮制的药材,药香混着饭菜香,格外动人。

七皇子举杯道:“这杯酒敬各位,敬你们守住了药道,敬你们让药香飘得更远!”

药匠们纷纷举杯,老药匠的酒洒了些在木牌上,他赶紧用袖子擦:“这牌子比我的命还金贵,回去要传给我儿子,让他接着学,接着传。”

林辰看着大家,突然觉得这学堂像棵梧桐树,他们是树上的叶子,如今要飞向四方,把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。他想起百草谷的蒲公英,想起现代药房里的标准化药材,原来无论在哪,无论用什么方式,守护药草、守护生命的心意,从来都一样。

慧能大师送给林辰一串佛珠,用五台山的柏木做的,散发着清香:“这佛珠能安神,你们走遍天下,带着它,就像老衲在为你们祈福。”

秦伯则把《药宗炮制秘要》的最后几页补全了,上面写着“各地炮制杂记”,收录了江南的米泔水制苍术、塞北的羊油炙麻黄……最后一页画着个小小的百草谷,旁边写着:“药道无尽,薪火相传。”

离开京城时,梧桐叶已经开始泛黄。沈念趴在马车上,翻看新画的药草图,最后一页画着五十多个药匠的背影,背着药篓,走向不同的方向,头顶的月光却连在一起,像条银线。

“林辰哥,我们接下来去哪?”少年抬头问,眼睛里满是期待。

林辰望着远方,那里的天际线与百草谷的轮廓渐渐重合。“回谷里,”他轻声说,“该收新一季的地黄了,秦伯说,今年的雨水好,定能蒸出最好的九制黄精。”

阿默赶着马车,归一剑的剑穗在风中轻轻摇晃,剑鞘上的百草鼎拓本,被阳光照得清晰无比。

他们知道,这路还很长。

但只要还有药匠在蒸地黄,还有学徒在画药草,还有孩子在认药材,这传承就会一直延续下去。从京城的学堂到百草谷的暖房,从塞北的草原到江南的水乡,药香飘过的地方,就有希望生长。

这,就是他们用一生守护的,最绵长的药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