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427章 梦回故园识新药,谷中春醒续传承

第427章 梦回故园识新药,谷中春醒续传承(2 / 2)

影夫人派人送来一批从蜀地采的“川椒”,说是七皇子特意让人搜罗的,专供百草谷炮制桑螵蛸。“殿下说,《天下本草》的‘炮制篇’就快定稿了,”送信的人笑着说,“里面收录了秦伯的九制黄精、桑螵蛸蒸花椒,还有林先生从关外带的刺五加酒制法,说是‘集百家之长’。”

沈念把蜀椒的样子画下来,旁边写着“蜀地川椒,味辛温,助桑螵蛸补肾”。少年的笔触比以前成熟了许多,图上的川椒颗粒饱满,连表皮的褶皱都画得清清楚楚。

“这图能印在《天下本草》里就好了,”秦伯看着画,眼神里满是欣慰,“当年药宗的图谱都是手绘的,可惜大多毁于战火。现在有你们把这些画传下去,比刻在鼎上还牢靠。”

傍晚时分,周鹤叔在晒药场摆了桌酒,庆祝新一批炮制药材入库。桌上的菜都带着药香:黄精炖鸡汤、桑螵蛸炒鸡蛋、川椒拌木耳……秦伯喝着刺五加酒,给大家讲蜀地的药材故事:“那边的附子厉害,炮制不好会毒死人,但只要用甘草、黑豆煮透了,就是治风寒湿痹的神药……”

林辰听着故事,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,心里突然一片澄明。梦里的现代药房也好,眼前的百草谷也罢,不过是换了种方式守护生命。那些标准化的流程、精确的剂量,与秦伯的“九蒸九晒”、对陶瓮说的“辛苦你了”,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敬畏,对药材的尊重。

清明前夕,秦伯要回南疆了。他把《药宗炮制秘要》留给了林辰,扉页上添了新的批注:“炮制之法,贵在用心,不在繁简。百姓能用得起的药,才是好药。”

临走前,老人领着他们去看储藏窖里的药材:九制黄精泛着油光,三制陈皮散发着甜香,桑螵蛸装在透气的竹篮里,旁边放着晒干的菟丝子。“这些药,够你们用到秋收了,”秦伯的目光在药窖里逡巡,像在看自己的孩子,“等秋收后,我再带些南疆的巴戟天、何首乌来,教你们炮制。”

沈念把自己画的“炮制流程图”送给秦伯:“这是我照着您教的画的,您带回去给南疆的药农看,他们一看就懂。”图的最后一页,画着百草谷的全景,暖房里飘着蒸汽,药圃里长满了新苗,雪团带着小狐狸在谷口迎接客人。

秦伯眼眶一热,把图揣进怀里:“我一定给他们看,告诉他们,百草谷有人在等着学手艺,药宗的根,还活着。”

阿默将归一剑的剑穗重新系好,剑穗上的珍珠被他用桑螵蛸的汁液浸过,泛着温润的光。“这剑穗能辟邪,”他把剑递给秦伯看,“您路上带着,就像我们陪着您一样。”

林辰送了秦伯一包新制的桑螵蛸菟丝子粉:“这是给南疆的孩子们备的,冲水喝能治遗尿,味道微甜,孩子们爱喝。”他想起现代的儿童用药,总是做成水果味,原来让药“好喝”,也是两世医者的共同追求。

秦伯走的那天,谷里的蒲公英正好飘絮,白色的绒球乘着风,追着他的背影飞了很远。沈念望着绒球消失的方向,突然说:“林辰哥,秦伯说的没错,我们就是药宗的根。你看这蒲公英,落到哪都能发芽,我们的药草知识,传到哪都能救人。”

谷雨的百草谷,药圃里的紫苏长到了半尺高,薄荷的香气漫过田埂,连空气都带着清凉。林辰坐在暖房里,翻看着《天下本草》的“炮制篇”清样,秦伯的九制黄精、桑螵蛸蒸花椒,阿默的刺五加酒制法,沈念的简易炮制图,都清晰地印在纸上,旁边还配着各地分号送来的“土法子”——江南用稻壳炒白术,塞北用羊油炙麻黄,西域用沙炒蒺藜……

“影夫人说,七皇子要在京城建‘炮制学堂’,”周鹤叔拄着拐杖进来,手里拿着封信,“让秦伯当总教习,还要请你去京城讲讲‘各地炮制异同’,把民间的法子都收集起来。”

林辰看着窗外的药圃,蒲公英的绒球又开始飘散,有的落在田埂上,有的飞向山谷外。他想起梦里的现代药房,那些整齐的药盒、标准化的流程,与眼前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“土法子”,其实并无高下之分——都是为了让药材更好地治病,让更多人受益。

沈念抱着新画的药草图跑进来,上面画着南疆的巴戟天,旁边写着“秦伯说,用甘草水浸三日,能去苦味”。少年的脸上沾着点泥,像个刚从田里回来的小药农,眼睛却亮得像星。

阿默正在打磨归一剑,剑刃映着暖房的光影,剑穗的珍珠在阳光下流转。“学堂开课那天,我们去吧,”他轻声说,“把百草谷的法子带过去,也把学堂的新东西学回来。”

林辰点头,目光落在《天下本草》清样的最后一页,那里留着片空白,旁边写着:“待续——因药草生生不息,故炮制之法亦生生不息。”

他知道,无论是梦里的现代,还是眼前的百草谷,这条探索药材、守护生命的路,都永远没有尽头。

但只要还有人在认真炮制一味药,认真画一张图,认真讲一个方子,这传承就不会断。就像谷里的蒲公英,即使飘向远方,也会在新的土地上,长出新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