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409章 膏香漫巷传新术,童声入笺寄旧思

第409章 膏香漫巷传新术,童声入笺寄旧思(2 / 2)

深夜,孩子们睡熟后,林辰坐在案前写信。信是给七皇子的,他想说说江南的薄荷香,说说石头的枇杷膏,说说那些在雨巷里慢慢发芽的药苗和人心。

“……江南的孩子认药时,总爱问‘这草能治我娘的咳吗’‘那花能解我爹的乏吗’,才知医者最大的本事,不是认得多少奇药,而是记得住每双盼着好起来的眼睛。”

写到这里,他突然想起梦里导师的实验室,那些冰冷的仪器背后,何尝不是一双双盼着治愈的眼睛?两世的记忆像枇杷膏的丝,终于在这一刻缠在了一起,分不清哪是梦里的白大褂,哪是此刻的青长衫。

阿默端着碗凉茶走进来,见他对着信纸发呆,笑问:“又想起你的梦了?”

林辰点头,把信递给阿默:“你说七皇子会不会觉得我写得太琐碎?”

“不会。”阿默看完信,剑穗在指尖轻轻转,“他要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,是这些药草怎么在泥里扎根——就像他说的,先让药活,再让人活。”

窗外的月光落在信纸上,把“仁心济世”四个字照得格外清。林辰突然觉得,这江南的雨巷虽小,却装得下比宫墙更深的道理——药香不必在金銮殿,在灶台边、在药圃里、在孩子的手心里,反而更浓,更长久。

“仁心济世”的木匾挂上那天,苏州城的百姓都来看热闹。卖花阿婆送了篮栀子花,插在学堂门口的陶罐里;挑货郎送了个新药碾子,说“看小先生们碾药费劲”;连玄妙观的道长都送来串桃木符,说“保药草不生虫”。

林辰站在匾下,看着孩子们给来看热闹的人分薄荷膏,石头正教个老婆婆怎么抹:“阿婆,您晚上睡觉前抹在手腕上,蚊子就不咬您了,比点艾草烟呛着强。”

老婆婆笑得皱纹都开了:“好孩子,比药铺的掌柜说得还明白!”

影夫人不知何时来了,手里拿着封信:“林兄,七皇子的回信。”

林辰拆开信,七皇子的字迹比上次更洒脱:“……读君信,知江南药香已漫巷,甚慰。宫廷医案多记王侯病,不及民间一草一木来得鲜活,望林兄多寄些孩童认药的画,让太医院的学生也学学——原来药可以这样‘活’着。”

信里还附了张画,是七皇子画的百草谷药圃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遥寄”二字,像个初学画的孩子。

“他还惦记着百草谷呢。”林辰把画递给阿默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
“等梅雨季过了,我们回去看看。”阿默把画挂在案上,与江南的药草图并排,“周鹤叔肯定又种了新的七叶一枝花。”

沈念跑过来,手里拿着片栀子花:“林辰哥,影夫人说要在别处再开几个学堂,让我们去当先生!”

“想去吗?”林辰接过栀子花,花香混着薄荷膏的味,清得像雨后的天空。

“想!”沈念点头,又有点犹豫,“可我怕教不好……”

“教不好就学。”林辰把花别在他衣襟上,“就像熬膏,第一次可能糊,第二次可能稀,多试几次就成了。”

石头也跑过来,手里拿着本药草图,上面画满了江南的花草:“林先生,我也想跟您去!我把这些画带去,让别的地方的孩子也认识它们!”

林辰看着这两张带着泥土气的小脸,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编竹篓的人——编好了一个,看着它装满药草,再编下一个,让更多的药香能借着竹篓的缝隙,飘到更远的地方去。

立秋那天,江南的雨终于停了。学堂的药圃里,七叶一枝花抽出了新叶,紫心兰开得比百草谷的还艳。林辰带着孩子们在药圃边种了棵桂花树,说是“等花开了,就用桂花做膏,寄给京城的七皇子和百草谷的周鹤叔”。

石头扶着树苗,沈念填土,丫蛋浇水,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。林辰站在旁边,看着那棵小小的桂花树,突然想起自己刚到百草谷时的样子——那时他还总纠结于梦里的白大褂,如今却觉得,青长衫上的药香,比任何记忆都更真实。

阿默走过来,归一剑的剑穗扫过桂花树的新叶:“影夫人说,下个月先去杭州开分堂,那边湿热重,正需要懂暑湿病的先生。”

“好。”林辰点头,目光落在那棵桂花树上,“等我们回来,就能闻见花香了。”

傍晚,林辰坐在案前,给百草谷写回信。信里没说太多大事,只说江南的薄荷膏很受欢迎,石头的枇杷膏甜得能拉出丝,还有学堂门口的桂花树长得很好。

“……这里的孩子认药时,总爱用手摸,用鼻子闻,说这样才记得牢。才知上师说的‘天人合一’,不是玄乎的道理,就是让手、鼻、心都跟着药草走,走到哪,懂到哪,救到哪。”

写完信,他把一片晒干的紫心兰叶子夹在里面——那是石头特意选的,说“让百草谷的七叶一枝花也认认江南的朋友”。

月光透过窗棂,落在信纸上,把“江南”两个字照得格外温柔。林辰望着窗外的雨巷,巷口的灯笼亮了,薄荷香混着桂花香漫过来,像在说:路还长,慢慢来。

他知道,这不是终点。

就像薄荷膏会一直熬下去,枇杷膏会一直甜下去,那些在雨巷里发芽的初心,也会跟着药草一起,长到杭州,长到更远的地方,长成像终南山的松树那样,沉默却坚定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