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灵谷的秋天,是被第一缕桂香唤醒的。祭坛周围的桂花树不知何时缀满了金黄的小花,风一吹,细碎的花瓣便像雨一样落下,沾在竹屋的茅草顶上,落在灵田的稻穗上,连溪水里都漂着星星点点的黄,空气中弥漫着甜得发腻的香气。
林辰正在灵田收割灵米。今年的“共生米”长得格外饱满,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,每一粒米都泛着淡淡的星光,是星尘砂与灵稻共生的成果。他没有用灵力催熟,只是遵循着自然的时序,看着它们从青苗到抽穗,再到如今的金黄,指尖拂过稻穗时,能清晰地感觉到里面蕴藏的饱满生命力。
“慢点割,别把根须弄坏了。”清月提着竹篮走过来,篮子里装着刚摘的灵果,红的像玛瑙,紫的像宝石,都是药圃里混种成功的新品种,“阿芷说这些稻根可以用来培育新的菌种,明年种在灵田的边角,能让土壤更肥沃。”
林辰笑着应下,将割下的稻穗轻轻放入身后的箩筐:“还是你们学医的细心,连稻根都能派上用场。”
清月蹲下身,捡起几粒掉落的灵米,放在手心端详:“你看这米上的星光,比去年亮多了。藏经洞的古籍说,共生的灵植会互相传递灵气,今年的星尘砂吸收了净灵草的净化之力,结出的米自然更有灵性。”
两人一边收割一边闲聊,阳光透过桂花树的缝隙洒下来,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不远处的溪畔,几个从净灵学院来帮忙的小弟子正围着阿明,听他讲中州各地的趣事——说青云阁的风万里为了培育会发光的松柏,整天守在苗圃里,连吃饭都忘了;说万蛊岭的蛊师们用益蛊帮边陲小镇除了虫害,镇民们送了他们好几车灵米;还说老船长带着望渔村的渔民,在近海养起了能净化海水的“灵贝”,连海市蜃楼都比以前常见了。
“师父,清月师姐,你们看我带谁来了!”阿明忽然朝着灵田挥手,他身后跟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,正是望渔村的小柱子,如今已经长成半大的小伙子,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,脸上带着腼腆的笑。
“林大哥,清月姐姐。”小柱子走上前,把布包递过来,“我爹让我送些海产干来,说给你们尝尝鲜。还有……还有这个。”他从怀里掏出一本磨得卷边的小册子,封面上歪歪扭扭写着“航海日志”四个字,“这是我跟着老船长学写的,记录了东海的潮汐和海妖的习性,你们看看有用没。”
林辰接过日志,翻开几页,里面的字迹虽然稚嫩,却写得格外认真,潮汐的时间、海妖的形态、甚至连不同季节的海风方向都记得清清楚楚。“写得很好。”他摸了摸小柱子的头,“等你再长大些,说不定能成为比老船长还厉害的航海家。”
小柱子的脸一下子红了,挠着头嘿嘿直笑。清月则从药圃摘了些能明目提神的灵草,用布包好递给她:“把这个带回去泡水喝,出海时看东西能更清楚。”
中午的饭就摆在灵田边的空地上,用新收割的灵米煮了饭,配上清炒的灵蔬和望渔村的海产干,简单却格外香甜。小柱子吃得格外香,说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饭,比王大娘做的海鲜糕还美味。
“等收完灵米,我们要办个‘秋实宴’。”清月给小柱子添了勺灵米饭,“邀请中州各宗的人和望渔村的乡亲们都来,尝尝我们净灵谷的收成,也看看这些共生的灵植。”
“真的吗?”小柱子眼睛一亮,“那我能来帮忙吗?我会劈柴,还会洗碗!”
“当然能。”林辰笑着点头,“还要请你当‘东海使者’,给大家讲讲你日志里的故事呢。”
秋实宴定在秋分那天。消息传出去后,中州各地的人都赶来了。青云阁的风万里带着弟子们扛来了新酿的桂花酒,酒坛上还系着红绸带;万蛊岭的蛊师首领带来了用益蛊培育的巨型南瓜,足有半人高,瓜身上还趴着几只荧光蛊,在阳光下闪着彩光;赤阳子则带来了一炉刚炼好的“壮骨丹”,说是用净灵谷的灵草和丹炉峰的火焰果炼的,最适合秋收后补身体。
望渔村的乡亲们来得最热闹,王大娘带着几个妇人在溪边洗菜,老船长则和林辰聊起了东海的近况,说灵贝的养殖很成功,近海的海水比以前清澈了百倍,连多年不见的“珍珠鱼”都回来了。
“林小友,你看这个。”老船长从怀里掏出个贝壳,贝壳里面不是珍珠,而是一片薄薄的玉片,上面刻着海脉节点的新分布图,“这是小柱子画的,他说以后要像你们守护地脉一样,守护好东海的海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