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记者坐在摄像机这边,楚云峰坐在她对面,全场的灯只为他存在。
“楚总你好,很高兴你能接受国家科技报的专访。”
女记者率先开始话题。
“大家好,我是本次专访的记者海清,本次专访,我们邀请到了年轻企业家楚云峰楚总。”
随着海清的介绍,摄影组给了楚云峰一个特写。
楚云峰微笑着点头。
“你好,楚总。”
“你好,海清。”
“言归正传,国家于前几日,正式宣布设立【国家科学技术奖】包括: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、国家自然科学奖、国家技术发明奖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、国内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。”
“五大奖项。”
“请问楚先生对这此怎么看?”
一旁暗处的欧阳佐珠也悄悄投过目光。
她也想听听眼前这年轻的过分的楚云峰的看法。
楚云峰脸色镇定,没有丝毫紧张。
前世,他经历过的采访多了去了。
他语速不徐不疾,自带一股自信的从容,道——
“这是一件好事。国家设置与科技相关奖项,能够鼓励大家更加积极地投入科技发展和生产的工作中去。”
“现在看来,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推陈出新,但从全局来看,对于九州的科技发展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。”
“毕竟,有鼓励才有进步嘛。”
听着楚云峰的侃侃而谈。
欧阳佐珠不自觉地扬起唇角。
没想到,他不仅年轻,谈吐也很稳健。
看待问题,也都是从全局出发。
这个人,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做大事的人。
她今天来对了。
“楚总刚刚提到鼓励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,我受益匪浅,接下来,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楚总。”
海清赞同的点头,随后继续追问道——
“请问楚总,除了设立相关奖项,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是能够有力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的吗?”
听到这个问题,欧阳佐珠轻轻一闪眉心。
这个问题不难。
哪怕是个小学生都能说上几句。
但是要答好很难。
往往这个问题的回答,就揭示着一个人的格局。
她也很好奇。
这位不同寻常的楚总会怎么回答。
这时。
楚云峰郎朗出声。
“众所周知,科技的发展,根源上在于人才的培养,以人为本,才是发展的基石。”
“个人浅见,我们的未来一定在于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,国家也在重视这点,相信,不就的将来,我们民族一定能推陈出新,在科技上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。”
“但是。”
“我也看到了一些乱象,许多学校在教育上是出了问题的。”
“比如,宣扬国外如何如何,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去了国外。”
说罢,他轻轻摇头,远的不说,就说清北。
每年到底流失了多少人才在国外。
科技无国界,若真的无国界,就不会有国外针对国内的封锁了。
可笑的是,国内永远有那么一群叫不醒的人。
不是蠢就是坏。
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要发展。
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。
往往一个掌握着核心科技的顶尖人才,能够创造大量社会财富,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。
这一点在过往的很多实例里都有体现。
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把张晓隆、倪光郎等一系列人才收入囊中的原因。
欧阳佐珠听到他的回答,眼中闪过思量。
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公式化的回复。
但那句以人为本,却让欧阳佐珠牢牢的记住了。
他的格局,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。
“感谢楚总的回答,”海清亦有同感,“简简单单几句话,就把错综复杂的局势分析地很清楚。”
楚云峰双手微微操在一起,微笑着回道。
“过奖了。”
海清继续微笑。
“楚总不必谦虚,听说,楚总出资建立了一个研究院,叫做盘古研究院。”
“目前由倪光郎院士带领一群年轻有为的科技翘楚在打理。”
“是的。”
楚云峰大方承认。
海清问:“那么我想问问,楚总创建研究院的发展目的是什么呢?”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