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随即下达指令:“子通,立即通过最隐秘的渠道,给玉门屯所下令:
“第一,严密监视乌孙局势发展,特别是军须靡和阿莫里两派的动向、实力消长,以及匈奴的介入程度。要像猎人一样,耐心等待最佳时机。”
“第二,尝试与军须靡的势力建立单向联系。可派绝对可靠的死士,扮作西域商人,携带少量我北地特产的精品丝绸、瓷器、以及……一些不显眼但实用的药材(可治伤)或精铁小件(非兵器),设法接触到军须靡的核心人员,表达我北地靖王对‘正统’的同情与‘有限’的支持意向。但绝不留下任何书面凭证,不做出任何明确承诺。目的仅是播下一颗种子,建立一条极其隐秘的联系线。”
“第三,散播谣言。可在西域商人中悄悄散播消息,称匈奴右贤王其实更属意阿莫里,欲待其统一乌孙后,将其彻底变为附庸,甚至可能吞并其部众。同时,暗示汉地有可能支持正统。”
“第四,加强对河西羌胡的笼络。乌孙内乱,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。要确保休屠、浑邪等部站在我们一边,至少保持中立,为我将来可能的行动提供便利。”
“总之,对乌孙,当前阶段,方针是‘静观其变,密布线眼,伺机而动’。不直接卷入,但要在暗中施加影响,让这潭水更浑,让匈奴不能顺利掌控乌孙。”
“王爷此策,如春雨润物,无声而有力!臣即刻去办!”公孙阙由衷佩服。
李凌又对周勃道:“勃兄,边境春耕巡视照常进行,但各塞防务需暗中加强。尤其玉门关外屯所,要外松内紧,提高戒备,预防不测。”
“老臣明白!”
安排妥当,李凌才看向一直凝神倾听的李玄业:“业儿,乌孙之事,你怎么看?”
李玄业思索良久,方谨慎答道:“父王,儿臣以为,乌孙内乱,犹如天降璞玉,然雕琢之法,关乎成败。父王‘静观、密布、伺机’之策,实为上策。不争一时之锋,而谋万世之利。然,儿臣在想,此举风险极大,若被匈奴察觉……”
“风险固然有。”李凌接口道,“然,治国用兵,岂能无险?关键在于权衡利弊,计算得失,并做好最坏的准备。我北地与匈奴,早已是生死之敌,纵无乌孙之事,其亡我之心亦不死。既然如此,为何不利用一切机会,削弱敌人,壮大自己?只要行事机密,分寸拿捏得当,此险,值得一冒。你要记住,战略之要高,在于造势、借势、顺势。 乌孙内乱,是‘势’;我暗中布局,是‘造势’;将来若时机成熟,便可‘借势’而为。即便最终未能直接介入,只要能让匈奴在西域不得安宁,便是我之得。”
“儿臣受教!父王深谋远虑,儿臣不及。”李玄业深深一揖,对父亲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敢于在风险中布局的魄力,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三月初,李凌结束了边境数县的巡视,返回狄道。此行,他亲眼看到了春耕的蓬勃景象,也看到了边境吏治、防务中存在的一些细微问题,并当场指示随行官员记录,责令限期整改。更重要的是,他将世子带入了真实的北地,让其感受到了治理的复杂与艰辛。而乌孙内乱的消息,则为北地的“西进经略”增添了新的变数与机遇。回到王府,李凌立即召见相关僚属,将巡视所见与乌孙新况相结合,对今年的各项计划进行了微调,尤其加强了对西域情报搜集的投入和对河西走廊的经营力度。
春意渐浓,狄道城外的柳树已抽出嫩绿的新芽。靖王府的书房内,李凌站在那幅巨大的西域舆图前,目光久久凝视着乌孙所在的位置。一场发生在数千里外的政变,其涟漪正缓缓扩散,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,深刻地影响整个西北的格局。而他已经落下了第一子,静静地等待着棋局的变化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·西域传:“乌孙国,大邑也。……其后稍骄,不肯复朝会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二年春,凌公携世子玄业巡边县,察农事,慰将士,观民情。适时,乌孙内乱,二王并立。凌公定策,静观其变,密布线眼,以伺西进之机。世子随行,益知下情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春巡边塞,上帝体察民瘼;乌孙云诡,圣域暗布棋局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春巡定策:“李凌深入边县,世子随行知艰;乌孙乱起,凌公密谋远图,西进之略益深。”
(第三百七十一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