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 > 第344章 外恭内砺,雏凤临渊

第344章 外恭内砺,雏凤临渊(2 / 2)

李凌耐心解释:“一国之中,君与臣,中央与地方,犹如天平两端。君强则臣弱,中央强则地方弱,反之亦然。如今新帝年幼,太后女主临朝,权威本就不足,需倚重外戚。而关东诸侯,地广兵强,世镇一方,岂愿久居人下?长安为稳固权势,必行制衡之策。对强藩,或拉拢,或打压。我北地新立大功,兵精粮足,地处要冲,在长安眼中,是强藩否?”

李玄业眼睛一亮:“是强藩!所以……朝廷可能会担心我们不听号令,甚至……像关东诸侯一样……”

“不错。”李凌赞许地点点头,“故,加紧备战,非为挑衅朝廷,实为自保。我有强兵利剑,长安欲行制衡,便需掂量分量,或可许以高官厚禄,进行拉拢,而非轻易打压。此所谓‘能战方能言和’,‘有备方能无患’。我北地越是兵强马壮,朝廷反而越会以礼相待,我等地才能有更多自主之权,为百姓谋更多福祉。若自废武功,则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,生死皆操于他人之手矣。”

李玄业恍然大悟,小脸上露出深思的神情:“儿臣明白了!就像两个人,若一人身强力壮,另一人想欺负他,也要先想想会不会被打;若一人体弱可欺,则必受欺凌。强国之道,亦在于此。”

“善!”李凌抚掌微笑,“业儿能举一反三,甚好。然,需谨记,拥兵自重,非为逞强斗狠,终极目的,仍是保境安民,继而……若有余力,兼济天下。这其中的分寸,尤需把握。”

“儿臣谨记父王教诲!”李玄业恭敬应答,心中对权力、军力与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,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此次会议后,李玄业被允许在严格监控下,跟随公孙阙处理一些非核心的情报汇总工作,主要是阅读各地传来的公开信息简报,学习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,分析各方动向。他也开始列席郡府每旬一次的政事例会,聆听各曹掾史汇报民生、刑狱、赋税等具体事务,观察周勃如何统筹协调,处理各类棘手问题。李凌时有考较,询问他对某些事件的看法,引导他思考决策背后的利弊权衡。这种沉浸式的观摩与实践,让李玄业的成长速度惊人。

二月二,龙抬头。春寒依旧,但风中已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。北地郡的春耕生产,在官府的强力组织下,已陆续展开。尽管国丧期气氛压抑,但田间地头已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,为新一年的生计播种希望。

也就在这一天,公孙阙带来了两条重要消息。一是河西休屠部首领暗中遣使密报,称收到关东齐王使者的秘密联络,言语中对吕氏多有不满,似有试探河西乃至北地态度之意。二是来自长安的密报,王太后已下诏,任命其侄王禄为将军,监北军,并似有意派遣御史巡行天下,考核吏治,实则或有监察诸侯、收拢权力之图。

李凌闻报,沉思良久,对公孙阙道:“回复休屠部,感谢其告知,我北地谨守臣节,忠于汉室,然亦愿与四方友邦和睦共处,共保边陲安宁。言辞可模糊,但态度要友善。至于长安御史……来得正好!正好让我北地,向其展示一番何为‘边臣楷模’!勃兄,子通,你二人需提前准备,务使我北地吏治清明,仓廪充实,军容整肃,让那御史挑不出半点毛病!”

“诺!”

局势愈发微妙,而北地郡在这位年轻世子的注视下,正以其独特的方式,沉稳而坚定地应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浪。雏凤临渊,虽未展翅,已识风云之险。而驾驭这艘航船的李凌,心中那张宏大的蓝图,正随着时局的变化,变得越来越清晰。

【史料记载】

* 官方史·汉书·后少帝纪:“(后少帝)元年春,北地靖王凌谨守边备,吏治称善。”
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后少帝元年正月中至二月,凌公外遵国丧,内修战备,授世子以制衡自保之道。世子玄业观政益深,始涉机要。时关东诸侯阴结,王氏紧握权柄,北地外示恭顺,内实强兵,静观时变。”
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新朝初立,外示柔顺,内砺锋刃,上帝授嗣以自存之道,圣业根基日深。”

* 北地秘录·凌公外恭内砺:“国丧期间,李凌明修臣礼,暗强甲兵,教世子临政,北地于帝国暗流中独善其身,伺机而动。”

(第三百四十四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