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玄业小眉头紧锁,看着简册上的数字,默默心算,额角渐渐渗出汗珠。他发现,如果真发生大规模长期战争,或者中枢强行摊派,北地现有的储备,竟显得如此捉襟见肘。“父王,如此算来……我北地之家底,并非想象中厚实。”
“不错!”李凌赞许地看了儿子一眼,“故而,方有‘固本培元’之要。‘本’在何处?便在这一串串数字之中!广积粮,高筑墙,缓称王。古人所言,字字珠玑。如今长安动荡,未来局势莫测,我北地欲要求存图强,眼下最要紧之事,便是趁此间隙,拼命积攒这本钱!勃兄统筹政务,破奴整军备武,子通广布耳目,皆为此事。你近日观政,可见郡府为何对清丈田亩、核实户口、催缴赋税如此严格?为何对打造军械、储备粮草如此紧迫?便是为此!”
李玄业恍然大悟,心中震撼。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,治国安邦,并非空谈道德文章,而是建立在冰冷而真实的数字基础之上。父亲的深谋远虑,皆源于对这“本账”的清醒认识。
“业儿,你需记住,”李凌语重心长,“权位可失而复得,然民心、粮草、军备,此乃实实在在的根基,损一分便弱一分。日后你执掌权柄,无论面对何种诱惑或压力,都需时时盘点自家库藏,量入为出,积蓄实力。唯有根基深厚,方能笑看风云变幻。”
“儿臣……儿臣谨记父王教诲!定当时时自省,不忘根本!”李玄业郑重应道,看向案上简册的目光,已完全不同。
除夕,岁末。夜幕早早降临,狄道城内,灯火比往日多了许多,炊烟袅袅,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淡淡的硫磺味(爆竹所致)。靖王府也设了家宴,但规模不大,仅李凌、刘玥、几位妾室及年幼的子女参加,气氛温馨却并不张扬。李凌神色如常,甚至比平日更显温和,与家人闲话家常,关心子女学业,仿佛外界的天翻地覆与他无关。唯有在席间,接到公孙阙一封简短密报,阅后即焚时,眼中才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锐利光芒。密报称,长安方向,隐约有大队兵马调动的迹象,关东齐楚等地,诸侯王的使者似乎在秘密串联。
家宴散后,李凌独自登上王府最高的望楼。寒风刺骨,繁星满天。脚下是狄道城星星点点的灯火,远处是漆黑一片、充满未知的旷野。东南方向,那是长安所在,此刻正被权力的风暴所席卷。
“暴风雨,就要来了。”李凌轻声自语,紧了紧身上的大氅,目光坚定如铁,“来吧,我北地,已非昔日吴下阿蒙。”
这个年关,在表面的平静与暗地的激流中,缓缓流逝。而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,等待北地、等待大汉帝国的,又将是什么呢?无人知晓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靖王李凌,已经为他麾下的这片土地,撑起了一把足够坚固的伞,无论外面风雨多大,总要尽力护得这一方安宁。而年轻的世子,正在这惊涛骇浪将至的前夜,以他独特的方式,迅速成长着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·前少帝纪:“(前少帝)四年冬,帝崩,国丧未发,诸侯疑惧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前少帝四年腊末,长安剧变,消息隐秘。凌公外示年节如常,内则督饬战备,清查内务,巩固边防。除夕夜,授世子玄业以郡国钱粮、兵甲之本,世子始知固本之重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岁末天变,上帝隐于常,密固根基,圣嗣晓盈虚之道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岁末固本:“年关将至,李凌明里迎新,暗备不虞,教世子以仓廪甲兵之实,北地于无声处砺剑。”
(第三百四十二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