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嗯,合纵连横,自古皆然。”李凌点头,“对河西,仍以‘抚’为主。对其子弟,善加教导,厚给廪饩,让其感念汉家恩德。对其部族,可适当增加互市规模,尤其可提供其急需的铁器、茶叶、布帛,换取良马、皮革。但要严格控制兵器交易。对其内部矛盾,我可充当调停人,示以公允,增强其对我之依赖。至于月氏威胁,可告知休屠、浑邪首领,若愿真心归附,我汉家可为其后盾,但需其拿出诚意。”
“臣明白。这就去安排。”公孙阙领命,匆匆离去。
五月十五,夏至将至,白昼渐长。李凌在公孙阙陪同下,再次来到“四方馆”考察河西子弟学业,并特意召见了休屠、浑邪两部首领的子侄,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,赏赐书籍文具,并委婉地提及了部落和睦的重要性,暗示汉家愿意帮助调解纠纷,共同应对西方威胁。两位胡人少年虽年纪尚轻,但也感受到李凌的善意与强大,恭敬应答。
事后,李凌对公孙阙道:“胡儿质朴,然亦狡黠。施恩需以诚,然防人之心不可无。馆中需加强管理,既要让其学有所成,亦要防止其探听我虚实。可择机让其参观一些不涉机要的屯田、匠作,展示我之富庶与文明即可。”
“王爷所虑周详。”公孙阙道,“近日,休屠部首领暗中遣使送来十匹上等河西骏马,答谢王爷对其子的照料,并提及草场之事,似有求于我出面调解之意。”
“马匹收下,回赠等值的锦帛、瓷器。调解之事,可应允,但需双方首领亲至或派全权使者至狄道,在我主持下商议。我要借此机会,进一步确立我在河西诸部中的威望。”李凌决断道。
五月下旬,边关传来消息。朔方王勇部似乎收敛了许多,大规模越境挑衅不再发生,但小股侦骑的渗透窥探仍时有发生。而北地军依照李凌的指示,对任何敢于越境的胡骑都予以坚决打击,数次小规模接触皆以全歼来犯之敌告终,边境线上弥漫着一种脆弱的平静。高顺禀报,军中针对攻城防守、山地作战的演练卓有成效,士卒士气高昂。
与此同时,“潜渊”计划陆续有新的情报传来。朔方方面,虫达似有秋后用兵的意图,正加紧囤积粮草。“吴钩”小组成功利用王勇部的内部矛盾,使一名对王勇不满的校尉产生了异心。匈奴方面,确认稽鬻处境艰难,内部叛乱规模虽不大,但牵制了其部分精力。
李凌综合各方信息,判断道:“虫达秋后用兵的可能性很大,目标很可能是我北地。其当前按兵不动,一是在积蓄力量,二是在等待时机,或许是想等我夏收秋播之时动手。我不能让其得逞。传令各营,夏收期间,需制定详尽的预案,边防守军与屯田兵协同,确保颗粒归仓的同时,边防万无一失。同时,令‘潜渊’各小组,加紧活动,务必在秋前,摸清虫达的具体进攻时间和路线!”
五月的北地,阳光灿烂,禾苗茁壮,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。然而,在这片宁静的田园风光之下,从东方朔方都督府到西方羌胡部落,从漠北匈奴王庭到遥远西域城邦,无数隐秘的线索正如同蛛网般向狄道汇聚。李凌坐镇中枢,冷静地梳理着每一条信息,调整着应对的策略。他知道,这个夏天,不仅是庄稼生长的季节,更是各方势力暗中角力、酝酿变局的关键时期。平静的湟水之下,暗流涌动,一场更大的风暴,或许正在远方酝酿。而北地郡,必须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,加速成长,准备迎接任何挑战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·前少帝纪:“(前少帝)四年夏,北地靖王凌通西域,抚羌胡,边情悉知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前少帝四年五月,凌公‘潜渊’之策初效,谍报自朔方、匈奴、西域渐至。知虫达欲秋后用兵,稽鬻困窘,西域动摇。凌公乃定策:固边防,伺机离间朔方;抚河西,调解诸部;慎对西域,播威种。夏苗繁茂,而暗战已酣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上帝明察万里,敌情在握,圣谋远播,四夷宾服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夏谋定远:“李凌凭‘潜渊’谍报,洞察周边局势,东西策略并举,北地于夏日静好下,布远略而备近患。”
(第三百二十二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