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就在这政通人和的氛围中,公孙阙通过特殊渠道,带来了一则来自长安的、耐人寻味的消息:皇帝刘恭因一件小事(或为祭祀礼仪之争)与王太后再次发生激烈冲突,皇帝甚至当着几位辅政大臣的面,怒斥王太后“专权”,言辞激烈。虽经陈平、周勃等人劝解暂时平息,但母子间的裂痕似乎已难以弥合。同时,太尉周勃(灌婴侯)似有整顿京畿及周边郡国兵备的意图,已派出数批郎官赴各地巡查。
李凌闻报,沉吟良久,对周勃和公孙阙道:“长安风波,非我等所能与闻,然需密切关注。周太尉整顿兵备,其意难测。我北地刚历战事,军容整肃,倒是不惧巡查。然,一切接待,需依制而行,不卑不亢,只示以边镇守土之责,不露丝毫骄矜之色。内部政务优化与育才大计,依旧按计划推行,此乃根本,不为外事所动。”
“臣等明白。”周勃与公孙阙肃然应道。
四月中的一天,李凌在处理完公务后,特意带着李玄业,微服前往狄道城外的乡间,察看雨后禾苗长势,并走访了一处由官府资助重建的村落。看着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,以及村落中逐渐恢复的生机,李凌对儿子道:“业儿,你可知,这田间禾苗,衙署公文,乃至边境烽燧,其根本为何?”
李玄业思索片刻,答道:“回父王,先生教过,民为邦本,本国邦宁。”
李凌欣慰地抚须点头:“不错。为政者,眼中不可只有权术兵戈,更要有这田间地头,寻常巷陌。知稼穑之艰难,察百姓之疾苦,方能制定出合宜的政策,任用贤能的官吏,守护好这片土地。你要记住,将来你手中之权,非为享乐,而是责任。”
“孩儿谨记父王教诲。”李玄业望着父亲严肃而慈爱的目光,郑重地点头。这次乡间之行,让他对“政务”的理解,从郡府衙门的案牍文书,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与更质朴的民生。
北地的这个春天,在政令的优化与人才的培育中,显得格外充实而富有深意。李凌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,不仅呵护着田里的禾苗,更精心浇灌着未来的希望。他深知,制度的完善与人才的储备,才是家族与封国能够历经风雨、长久屹立的根本。外部的风云或许变幻莫测,但只要内部根基深厚,人才辈出,北地便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·前少帝纪:“(前少帝)三年春,北地靖王凌修内政,兴学官,吏治称善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前少帝三年三四月,北地外患暂息,凌公定‘精政育才’之策。令周勃清理优化政令,增行政效;令公孙阙强学吏馆实务教学,砺才备用;亲导嫡子玄业观政问事,启蒙治道。北地政通人和,英才暗育,根基日深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上帝修明圣政,广育圣嗣,圣域之治精益求精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育才固本:“战事平息,李凌着力整顿吏治,革新学馆,亲授世子政务,北地治理步入精耕细作之境。”
(第三百零九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