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93年 汉高后五年 农历四月至五月
宣慰使灌何、张释之一行的车驾消失在东方的官道尽头,狄道城内外紧绷了数日的气氛,终于舒缓下来。然而,靖王李凌及其核心僚属心中都清楚,这场来自中央的“大考”虽暂告一段落,但其深远影响方才开始发酵。使者带走的,是对北地治理成效的直观印象;而他们留下的,则是新朝最高层对这片边郡的初步评判与定位。此刻,北地郡如同一位刚刚完成精彩演出的伶人,在收获掌声之余,更需要的是沉下心来,巩固成果,精进技艺,以应对未来更广阔的舞台。春夏之交,万物勃发,李凌审时度势,将统治的重心再次投向内部,以“夏耘固本”为核心,推动北地各项事业向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发展。
送走天使的次日,李凌便在王府书房召集了周勃、公孙阙、高顺三人,总结此次迎检得失,并规划下一阶段方略。
“王爷,此次应对宣慰使,可谓圆满。”周勃面带喜色,率先开口,“灌何、张释之虽年轻,然皆出身显贵或精明干练,其考察细致,几无挑剔之处。观其临行神色,对我北地政通人和、军备整肃、王爷恭谨,应是颇为满意。此结果,远超预期。”
公孙阙补充道:“确是如此。尤其那张释之,以法吏眼光审视政务律令,我等依据新编章程应对,条理清晰,有章可循,使其无从指摘。此乃我北地近年来致力制度构建之成效显现。然,使者满意,不代表长安决策层皆无异议。后续朝廷会有何具体举措,仍需密切关注。”
高顺也道:“军备展示,规模虽小,但精气神足,灌何亦曾颔首。末将以为,经此一役,新朝应知我北地并非羸弱可欺,亦非骄横难制,乃是守土有责、训练有素之师。”
李凌静听众人之言,脸上并无太多得意之色,反而愈发沉静。“诸位所言,皆是事实。此次宣慰,我北地算是过了第一关。”他缓缓道,“然,过关之后,当思如何?使者满意而归,朝廷或予褒奖,或予信任,此乃机遇。但机遇之下,亦是责任与挑战。若我北地此后故步自封,或生骄惰之心,则今日之誉,转瞬可成明日之毁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庭院中枝叶繁茂的古槐,沉声道:“故,当下之要,在于‘固本’,在于将使者所见之‘颜’,化为我北地真正钢铁般不可动摇之‘本’。夏耘时节,正是深化内功、强基健体之时。”
他具体部署道:
“勃兄,政务方面,当借宣慰使考察之东风,将制度推行到底。可将此次迎接使者过程中,各项政务应对之成功案例,汇编成册,下发各曹各县,以为范本。同时,针对使者可能忽略或未及深究之细微处,如乡亭小吏之廉洁、赋税征收之公平、仓廪管理之精细等,开展一轮‘查遗补缺’行动,务求政令畅通,直达基层,惠及百姓。夏耘管理,水利维护,乃当前农事重点,需全力抓好,确保秋粮丰收。”
“子通先生,律令与人才培育,需更进一步。学吏馆可增设‘案例研判’课程,将此次迎检所涉律法、礼仪、文书应对等实例,深入剖析,使学员不仅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。同时,可着手遴选馆中优异者,试任郡府低级曹吏,或在县中担任副职,在实践中锻炼,为北地储备实干之才。情报网络,重心转为追踪朝廷对我北地评议之反馈,以及周边郡县、特别是朔方之动向。”
“高顺将军,军备之事,不可因展示过关而松懈。相反,当以此为契机,深入推进练兵。可借鉴此次校阅经验,在各营推广小型化、常态化的技战术竞赛,激发士卒荣誉感。同时,要加强对新式军械(如改进弓弩)的研发与应用训练,以及对复杂地形(山地、河谷)作战的演练。对朔方王勇部,保持常态警戒,但其若无异动,我亦不主动生事,维持目前之均势即可。”
【系统提示:宿主成功通过中央政权初期考核,统治合法性及外部环境获得改善,策略重心转向利用有利时机深化内部建设,提升综合实力,统治进入精耕细作与战略储备新阶段… 宿主状态:于肯定中保持清醒,将外部认可转化为内生动力,着力巩固制度成果、培养人才、提升军质,展现其稳健务实的长期发展战略…】
李凌的决策,为北地郡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。郡府各衙门并未因天使离去而松懈,反而掀起了一股“精益求精”的热潮。周勃主持编撰的《迎检政务范例》迅速下发,成为各级吏员学习的教材;“查遗补缺”的行动也在各县展开,一些平日不易察觉的积弊得到清理。田野里,农人们忙着除草、施肥、灌溉,郡府派出的“田官”巡回指导,一片繁忙景象。学吏馆内,公孙阙引入的案例教学深受学员欢迎,学习氛围更加浓厚,首批优秀学员开始进入实务岗位见习,虽然职位不高,却给北地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。高顺的军营中,各种小比武、小演练开展得如火如荼,士卒们士气高昂,军事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