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爷之意是?”公孙阙问道。
“继续‘蛰伏’,但策略需调整。”李凌决断道,“从今日起,‘三绝’之策,改为‘两缓一紧’。”
“何为‘两缓一紧’?”周勃问。
“缓交通,而非绝交通。”李凌解释道,“立即以本王名义,草拟一道恭贺陛下亲政、谴责吕氏悖逆的奏表。言辞要极尽恭顺、欢欣鼓舞,表达北地军民对皇帝陛下的无限忠诚与拥戴。然,奏表送出时间,稍缓数日。待长安局势更明朗些,再发不迟。此为一缓。”
“其二,缓反应。北地内部,一切如常,不得举行任何公开庆祝活动,以免授人以‘幸灾乐祸’或‘急于表功’之口实。各级官吏,各司其职,稳守岗位。对朔方都督府及王勇部,态度依旧,不卑不亢,静观其变。”
“其三,紧情报!子通先生,此事乃重中之重!”李凌目光锐利地看向公孙阙,“倾尽所有资源,不惜一切代价!我要知道长安政变的详细经过,各方势力反应,新朝的人事任命,尤其是对我等边镇的具体政策动向!速度要快,消息要准!”
“阙明白!必全力以赴!”公孙阙肃然领命。
“勃兄,”李凌转向周勃,“郡内政务,尤其春耕准备,需加紧进行。要让我北地呈现出一种‘外松内紧、井然有序、只待王命’的良好状态。高顺将军,军备保持警惕,但切不可有任何挑衅之举。同时,秘密遴选一支精干小队,做好随时护送信使或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。”
“臣等遵命!”周勃、高顺齐声应道。
计议已定,北地这台沉寂已久的机器,开始以一种新的、更加审慎的节奏运转起来。一道措辞恭敬、感情充沛的贺表在公孙阙的主持下精心拟就,但被暂时压下,等待最佳发送时机。郡府各曹署依旧忙碌,但官吏们被严令不得议论长安之事,专心本职。边境线上,巡逻照旧,但对东方来的商旅、信使的盘查,暗中加强了许多。公孙阙的情报网络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,更多的信使冒着风雪,奔向长安。
正月十五,元宵佳节。狄道城内依照往年惯例,挂起了灯笼,但氛围明显比往年肃穆。也就在这一天,公孙阙收到了经过多方印证、更为详尽的后续情报:陈平、周勃已基本控制长安局势,皇帝刘盈连续颁布多项诏书,安抚民心,犒赏有功之臣,清算吕氏余党。值得注意的是,诏书中强调“与民休息”、“安抚边郡”,并未立即流露出对藩王动手的迹象。同时,有消息称,周勃(灌婴侯)已派出使者,前往各地传达新朝旨意,安抚重镇。
得到这些消息,李凌心中稍安。新朝初立,百废待兴,稳定压倒一切,这符合他的预期。
“贺表,可以发出了。”李凌最终下令,“选用最快的驿马,以六百里加急,直送长安!同时,传令全郡,可适当解除一些过年期间的禁令,但依旧不得公开议论朝政,一切以官方发布的消息为准。”
“诺!”
当那封装载着北地靖王“忠心”的贺表,在骑手的鞭策下冲出狄道城门,踏着残雪,奔向东方时,李凌独立城头,远眺长安方向。惊雷已响,冰封的河流开始解冻。他知道,一个旧时代已经结束,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。而蛰伏已久的北地之龙,是时候开始小心翼翼地,试探着,准备腾跃而起了。前方的道路,依旧迷雾重重,但至少,最危险的悬崖,已经绕了过去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后纪:“高后五年正月,诸吕为乱,诛。帝亲政,大赦。北地靖王凌上表称贺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高后五年正月,长安政变,吕氏覆,帝盈亲政,周勃、陈平掌枢。凌公得密报,沉着应对,定‘两缓一紧’之策:缓呈贺表以观其变,缓内部反应以避嫌疑,紧侦伺京师大政方针。后得新朝求稳之讯,乃遣使奉表,北地蛰龙,始谋新动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高后五年元月,吕氏灭,新帝立。上帝得讯,缓贺紧侦,探新朝意,始图进取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闻变定策:“长安惊变,吕氏诛,帝亲政。李凌不喜不躁,缓贺表,密侦讯,待新朝政策明朗,方遣使称贺,稳健谋新局。”
(第二百八十一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