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境上,灌婴的骑兵和剧孟的斥候,继续保持高度警惕。一方面严密监视匈奴左贤王部内乱的进展,另一方面也对朔方都督府王勇部的动向加倍留意,防止其趁北地内部考核之机有所异动。高顺则按照“秋课”要求,对北地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战力评估,从单兵技艺到团队协作,从装备维护到战术指挥,逐一过堂,优胜劣汰,军纪为之一肃。
八月初,第一批“秋课”的初步结果陆续汇总到狄道。情况总体向好:大部分县邑仓廪充实,赋税征收顺利,水利工程发挥效益,吏治较前清明了许多;军队战斗力稳中有升,尤其守城能力得到加强;边境互市在规范管理下,有序进行,未出大纰漏;学吏馆培养的学员,已有相当一部分在基层岗位上崭露头角。然而,也暴露出一些问题:个别县存在赋税摊派不均、小吏贪墨的现象;部分军械老旧,需要更新;与羌胡互市中,偶有违禁物品流出的风险;基层吏员处理复杂政务的能力仍有待提高。
李凌仔细审阅着这些报告,时而颔首,时而蹙眉。他对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,更对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。“勃兄,子通先生,此次‘秋课’,成效显着。然,发现问题,方显其价值。对于考核优异者,要不吝赏赐,擢拔重用;对于中平者,要督促改进;对于劣等者,必须依律惩处,绝不姑息!尤其是吏治与军备中发现的问题,要立即整改,限期完成。要将此次‘秋课’的成果,真正转化为北地长治久安的基石。”
就在北地上下忙于“秋课”,内修政理之时,八月下旬,公孙阙的秘密渠道终于传来了一个相对确切且影响重大的消息:吕后近月来确实凤体违和,已多次免朝,由吕产、吕禄等子侄处理日常政务。皇帝刘盈虽未直接干预朝政,但其身边聚集了一些对吕氏专权不满的旧臣,暗流涌动。长安城的政治气氛,日趋微妙和紧张。
这个消息,让李凌心中那块巨石,稍稍松动了一些。他召集周勃、公孙阙,密议道:“长安暗涌,已渐明朗。吕后病恙,恐非空穴来风。朝廷注意力内转,已可预期。此确为我北地期盼之‘变机’。然,愈是如此,愈要沉住气。我等‘秋课’大计,要加速完成,整改措施要立即落实。我要在北地内部,打造一个铁桶般的局面。同时,对外,要更加低调,一切言行,皆要符合臣子本分,绝不可授人以柄。要让长安那边觉得,北地靖王,只是一个兢兢业业、守土安边的忠臣,别无他念。”
“王爷深谋远虑!”周勃与公孙阙齐声应道,他们也明白,真正的考验,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。
北地的秋天,在紧张而有序的“秋课”大计中悄然来临。田野里,金黄的谷物等待收割;郡府内,考核的文书堆积如山;军营中,演武的号角此起彼伏。李凌坐镇狄道,运筹帷幄,一边深入推进内部整顿,一边密切关注着长安的风吹草动。外部政局的暗涌渐明,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,而他正以极大的耐心和定力,引导着北地这艘航船,向着更深的水域,更稳地前行。收获的季节,不仅意味着仓廪的充实,更意味着实力与信心的积累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后纪:“高后四年秋,北地靖王凌课吏治,核军实,边政益修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高后四年七八月,凌公闻长安变机渐显,乃行‘秋课’大计,遣员核验郡县田赋、仓廪、水利、吏治、军备、边市、学馆诸务,严明赏罚,力革弊政。时得确报,吕后病恙免朝,帝侧旧臣暗聚。公令加速课改,内固根基,外示恭顺,以待其变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高后四年秋,上帝行秋课,核圣政,肃圣军。闻吕后疾,圣帝益修内政,静候天时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秋课固本:“李凌趁长安有变,大行秋课,核验吏治军备,北地根基愈加深厚。”
(第二百七十六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