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仁当即召来李凌和周勃,面色严肃:“王爷,周长史,本官方才所见,流民聚集,几近生变。北地新定,民心不稳,此等事件,恐非吉兆。是否郡府赈济不力,或有何隐情?”
周勃连忙解释:“回御史,此事乃误会。因近日正在轮换仓廪,清扫除虫,故临时调整了施粥点与时辰,未能及时告知周全,致使部分流民误解。下官已即刻处理,增派人手解释,并确保粥食供应无误。此类小事,惊扰御史,下官之罪。”
李凌亦接口道:“田御史所见极是。北地战后,流民安置确为大事,本王与周勃长史一直不敢懈怠。然郡库空虚,捉襟见肘,难免有疏漏之处。此次事件,本王定当严查,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。还望御史体谅边郡艰难。”
田仁目光在李凌和周勃脸上扫过,沉吟片刻,方道:“王爷与长史既如此说,下官便放心了。只是民心如水,能载舟亦能覆舟,还望慎之重之。” 此事便就此揭过,但田仁眼中一闪而过的疑虑,却并未逃过李凌的眼睛。
八月末,田仁结束巡查,准备返京。临行前,李凌再次设宴饯行,并备下了一份不薄不厚的程仪。席间,田仁的态度似乎缓和了许多,对李凌治理北地的辛劳多有慰勉,并表示回朝后,定当将北地军民忠勇、边务井井有条之情形,如实奏报太后与陛下。
送走田仁后,周勃等人皆松了口气,认为此次审查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。然而,李凌却并无多少轻松之色。他回到书房,对紧随其后的周勃、公孙阙道:“田仁此人,年轻气盛,又是吕后近臣子弟,其心难测。他此行,表面虽未深究,然其对互市、对流民事件之关注,绝非偶然。其回京之后,奏章如何撰写,仍在两可之间。我等不可掉以轻心。”
“王爷之意是?”周勃问道。
“勃兄,子通先生,”李凌目光深邃,“立即着手两件事:其一,对流民安置事宜,再做仔细排查,消除任何可能引发怨言的隐患;其二,让我们在长安的人,密切关注田仁回京后的动向,尤其是其奏对内容的风声。我们要做好准备,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后续风波。”
窗外,秋风渐起,卷起几片落叶。李凌知道,田仁的离去,并不意味着麻烦的结束,或许,只是一场更大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。北地这艘船,仍需在暗礁密布的水域中,谨慎航行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后纪:“高后二年秋,遣御史田仁巡北地,察边务,靖王凌协理无误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高后二年八月,御史田仁至北地,核查文书边务,尤关注互市。凌公从容应对,导其视荒废之野狐泉,答词谨严。虽有流民小隙,迅即平息。仁终未得隙,返京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高后二年秋,圣朝御史田仁巡圣域,查边市。上帝示以虚迹,应对得宜,仁不得要领而去。”
* 狄道秘录·御史巡边记:“田仁奉旨查北地,重点在互市。李凌虚与委蛇,导视荒芜,流民小乱速平,仁无功而返。”
(第二百六十二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