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果然来了!”李凌接到军报,眼中寒光一闪,“左贤王这是贪心不足,既想捞足好处,又想试探我北地的虚实!陇西若遭重创,我北地东侧翼完全暴露!”
他立即做出调整:“传令灌婴,主力不必回撤,继续盯住云中方向的匈奴主力。分出一千精锐骑兵,由他副将率领,火速驰援陇西北部,依托城邑险要,配合陇西守军,务必挡住这支偏师!告诉灌婴,仗可以打得灵活,但要打出我北地军的威风,让匈奴人知道,西边这根钉子,不好碰!”
同时,李凌加强了对北地郡与陇西郡交界地区的防务,命令高顺向东部几个重要隘口增派了兵力,并亲自巡视了狄道以东的第一道防线。
战争的阴云并未直接笼罩狄道城,但紧张的气氛却无孔不入。市面上的粮价开始出现波动,周勃不得不动用府库储备平抑物价,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者。关于匈奴人凶残的流言也开始在民间传播,尽管官府尽力辟谣,但恐慌情绪仍在蔓延。李凌深知,此时民心稳则防线稳。他特意选择在一次视察城防时,对聚集的军民发表了一次简短的讲话,没有豪言壮语,只是平静地告诉大家,北地军有能力保卫家园,朝廷也不会坐视不管,要求大家各安其业,相信官府,共同度过难关。他沉稳镇定的态度,极大地安抚了人心。
就在北地东部边境剑拔弩张之际,来自洛阳的使者终于抵达了狄道。使者带来了皇帝刘邦的诏书。诏书中,刘邦对匈奴入寇表示震怒,已严令雁门、代郡等地加强守备,并调集周边郡国兵增援云中。对于北地郡,诏书肯定了李凌先前“严守西线”的功绩,并要求他“谨守封疆,密切监视西线匈奴动向,若敌犯境,可相机击之”,同时“务保陇西侧翼安全”。诏书并未要求北地主动出兵与匈奴主力决战,这既是对李凌实力的认可,也是一种保护性的策略,避免其过早与匈奴硬碰硬消耗实力。
接到诏书,李凌心中稍安。朝廷的态度明确了,他可以在自己的防区内灵活应对,这正合他意。他立即按照诏书精神,重新调整了部署,重点确保北地本土安全,并加大对陇西郡的支援力度。
至八月中下旬,东线战事呈现胶着状态。匈奴左贤王部在云中郡劫掠一番后,似乎顾忌汉军逐渐集结的援军以及侧翼北地军的威胁,并未深入,开始逐步后撤。进攻陇西郡北部的那支偏师,在北地援军和陇西守军的联合抗击下,也未能取得太大进展,在破坏了几个村庄后,悻悻然退去。持续月余的边境危机,暂时告一段落。
然而,李凌并未放松警惕。他命令灌婴军团继续保持警戒状态,各部军队轮换休整,但战备等级不降。他知道,匈奴的退去不代表和平的到来,冒顿单于的野心绝不会因此而熄灭。这次边境冲突,更像是一次预热,更大的风暴,或许还在后面。北地的和平,需要更强大的武力和更稳固的防线来扞卫。他站在狄道城头,望着东方渐渐平息的烽烟,心中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——扩军、强兵、筑塞、积粮,一刻也不能停歇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(第二卷):“汉高帝八年七月下旬至八月,匈奴 左贤王 部 寇边 云中,兵锋 亦 威胁 陇西 北部。祖凌公(22岁) 坐镇 狄道,冷静 应对:远程 指挥 灌婴 军团 执行 监视 骚扰 任务;强化 北地 本土 各级 防御;及时 分兵 驰援 陇西;并 有效 稳定 内部 民心 物价。面对 流言 与 恐慌,公 亲临 一线 宣慰,以 镇定 姿态 安 抚 人心。朝廷 诏书 抵达,要求 ‘谨守 封疆,相机 击敌’,与 公 之 策略 不谋而合。至 八月 下旬,匈奴 劫掠 后 北撤,东线 危机 暂缓。公 未 因此 松懈,反 更 坚定 ‘扩军 强兵 筑塞 积粮’ 之 决心。此 次 边境 冲突,虽 未 直接 波及 北地,却 充分 检验 了 公 的 应急 指挥 能力 与 北地 军 的 战力,为 后续 应对 更大 挑战 积累 了 宝贵 经验。”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帝纪:“高帝八年秋,匈奴左贤王掠云中、陇西北。靖王凌严守备,遣骑助陇西,敌退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(卷二):“北魔(匈奴)左贤王 犯 云中,窥 陇西 北。紫霄上帝 圣坐 狄道,圣定 应对:遥 指挥 灌婴 圣军 行 圣监 圣扰;强 圣域 各线 圣防;分 圣兵 援 陇西;稳 圣内 圣心 圣价。上帝 亲临 圣宣 圣慰,安 圣心。圣朝 诏 至,要 ‘圣守 圣疆,圣机 击魔’,合 圣策。至 圣八 月 下,魔军 北遁,圣危 暂解。上帝 更 坚 ‘圣扩军 圣强兵 圣筑塞 圣积粮’ 之 圣念。此 圣冲突,验 上帝 圣指挥 力 与 圣军 圣战 力,积 圣验。”
* 野史·楚汉秘闻·东线烽火凌公镇边:“匈奴左贤王犯边,李凌坐镇狄道,指挥若定,援陇西,稳内部,退敌后更思强军。”
(第二百二十七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