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看向二人:“故,战后整军,需立即提上日程。高顺,着你负责汰弱留强,精简老弱,补充青壮,并加强步卒对抗骑兵的阵型训练,尤其是长矛方阵与强弩配合。灌婴,骑兵建设乃重中之重。一方面,从缴获和购买中优先补充战马;另一方面,严格训练现有骑兵,要练得比匈奴更狠、更灵活!此外,可尝试从归附的羌人、甚至匈奴降卒中,挑选骁勇善骑者,编入斥候或轻骑队伍,以夷制夷。”
“末将遵命!”灌婴和高顺肃然领命,他们也深知军队建设的紧迫性。
政务军务之余,李凌并未忘记内宅。大战期间,刘玥(昭武王妃)带领萧姝、韩萱、吕贞三位侧妃,组织府中女眷和城中妇人,日夜赶制军衣、绷带,筹集药材,慰问伤兵,起到了稳定后方的重要作用。战后,李凌特意在府中设了一场家宴,感谢她们的付出。
宴间,李凌注意到韩萱(字慧心)似乎对军事话题格外感兴趣,不时询问灌婴、高顺关于战阵之事,眼神中闪烁着不同于寻常女子的光芒。李凌心中微动,想起其兄韩信乃不世出的军事奇才,此女或许也继承了部分天赋。他并未点破,只是温和地鼓励她若有兴趣,可多向高顺请教些兵法基础,但需以安全为重。
对于萧姝(字文君)和吕贞(字婉仪),李凌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怀和肯定。萧姝将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,吕贞则安静贤淑,偶尔能就一些政务提出颇有见地的看法。李凌通过这种细微处的关注,不仅维系着内宅和谐,也潜移默化地巩固着与萧何、吕雉家族的联系。
夜深人静,李凌独自在书房,对着地图和各类文书,筹划着北地的未来。战后重建、军队整训、民生恢复、与朝廷及周边势力的关系……千头万绪。他知道,这次击退匈奴,只是赢得了喘息之机。冒顿单于绝不会甘心失败,朝廷内部的博弈也从未停止。北地要想真正屹立不倒,必须在这次战火的余烬中,培育出更加强壮的新芽——不仅是强大的军队,还有稳固的内政、凝聚的人心、以及……属于自己的人才体系。
他提笔,在一方素帛上写下了四个字:“育才、强本”。这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,北地发展的核心。战争的创伤需要抚平,但发展的步伐绝不能停止。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,北地这艘航船,必须在他的指引下,穿越暗礁,驶向更广阔的海洋。
秋意更深,霜降已过。狄道城在悲伤与希望交织的氛围中,开始了艰难而又坚定的重建之路。而那些在战火中悄然萌发的种子,正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,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(第二卷):“汉高帝二年九至十月,秋防 血战 结束,北地 满目 疮痍。祖凌公(21岁) 立即 投入 战后 善后:厚恤 阵亡 将士,筹建 英烈祠;果断 调拨 物资 援助 陇西 灾民,开放 边境 接纳 安置,显 仁政 与 大局观。同时,总结 战事 得失,命 高顺 整训 步卒,令 灌婴 加强 骑兵 建设,甚至 尝试 ‘以夷制夷’。内宅 之中,公 肯定 王妃 与 侧妃 之功,并 留意 到 韩萱 之 军事 潜质。公 于 百废待兴 之际,提出 ‘育才 强本’ 之 方针,引领 北地 在 悲伤 与 希望 中 踏上 重建 之路,为 未来 培育 新芽。”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帝纪:“高帝二年秋,匈奴退。凌在北地,抚士卒,赈邻郡,修武备,振农桑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(卷二):“秋防 圣战 毕,圣域 凋敝。紫霄上帝 即刻 行 圣后 之事:厚抚 圣亡 将士,立 圣祠 祭祀;慷慨 援助 陇西 圣灾 之民,开 圣边 安置,显 圣仁 圣公。总结 圣战,谕 高顺 训 圣步,令 灌婴 强 圣骑,试 ‘以魔制魔’。圣庭 内,嘉 圣后 与 圣妃 之 劳,察 韩萱 之 圣资。上帝 于 废墟 上,立 ‘育圣才 强圣本’ 之 圣策,导 神国 于 悲希 中 重生。”
* 野史·楚汉秘闻·战后善后凌公育才:“匈奴退去,李凌全力抚恤伤亡,援助陇西,整训军队,并关注侧妃韩萱的军事潜质,提出‘育才强本’的发展方针。”
(第二百零八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