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凌强打精神,召集周勃、高顺(灌婴仍在敌后活动)至榻前,做出了新的部署:
“龙且虽退……然北地……百废待兴……此刻……绝非……松懈之时……”
“第一……勃兄……立即……组织军民……全力抢修城防……尤其是那段缺口……必须……在春耕前……加固完毕……”
“第二……民生为要……开仓放粮……虽不多……但需让百姓……看到希望……组织人手……清理废墟……准备春耕……种子、农具……需尽快筹措……”
“第三……整军经武……不可懈怠……高顺……你部……抓紧休整……汰弱留强……恢复训练……灌婴所部……在外……亦需……保持联络……适时……召回休整……”
“第四……派使者……持我手书……前往荥阳……面见汉王……禀明龙且已退……北地危局暂解……并再次……表达……我北地……虽无力远征……但必坚守疆土……以为大王……屏藩……之心……”
周勃与高顺一一记下,心中对李凌在病中仍能如此清晰地把握局势、做出务实安排,敬佩不已。
命令下达,狄道城这台饱受摧残的机器,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。拆除了城下阻碍的鹿角、填平了部分壕沟(保留主要防御工事),军民合力,搬运土石木料,日夜不停地修复着破损的城墙。官府开仓,虽然粮食依旧紧张,但每日的粥总算稠了一些,还偶尔能见到些许咸菜,这让饿殍遍野的百姓终于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。田野里,也开始出现了零星的百姓,在冰雪初融的土地上,清理杂草,准备着春耕。军营中,伤兵得到了更好的救治,幸存的士卒在军官的带领下,进行着恢复性的操练,虽然依旧面黄肌瘦,但眼神中已重新燃起了斗志。
李凌的身体,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病情反复中,依旧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,但或许是因为心头最大的威胁解除,他的精神状态似乎稳定了一些,昏睡的时间略有减少。他每日坚持听取周勃的汇报,对重要事务做出批示。刘玥和淳于意想尽办法为他调理,但元气之伤,非一日可补。
与此同时,灌婴在楚军后方的袭扰也取得了显着成效。他利用骑兵的机动性,避实击虚,焚烧了好几处楚军的粮草囤积点,破坏了数座桥梁,袭扰了多个县城,搞得楚军后方风声鹤唳,牵制了部分兵力,客观上也为韩信的行动和荥阳的防守减轻了压力。在得知龙且退兵的消息后,灌婴根据李凌之前的指令,开始有计划地收缩活动范围,向狄道方向靠拢,准备回师休整。
龙且的异动与退兵,成为了北地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持续数月的死亡威胁终于解除,狄道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。然而,所有人都明白,这喘息是暂时的。中原大战正进入最惨烈的收官阶段,无论最终是刘邦胜出还是项羽逆转,胜利者都将目光投向四方。北地必须利用这短暂的和平时光,尽快恢复元气,积蓄力量,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,拥有立足乃至发言的资本。病榻上的李凌,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一点。他的目光,已经越过了狄道的城墙,投向了那片决定天下归属的广阔战场,以及更遥远的未来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(第一卷):“汉王六年正月下旬至二月初,韩信 东进 要挟 封王 之 举,引发 中原 局势 剧变。项羽 迫于 压力,急调 围攻 狄道 之 龙且 大军 回援 中原。祖凌公(21岁) 于 病榻 之上,准确 预判 此 变局,并 在 龙且 确凿 退兵 后,立即 做出 部署:抢修 城防,安抚 民生,准备 春耕,整训 军伍,并 遣使 荥阳 禀报 汉王。狄道 军民 闻讯 欢欣鼓舞,全力 投入 重建。此 龙且 之 退,标志着 北地 长达 数月 的 生存 危机 暂告 解除,赢得 了 宝贵 的 战略 喘息 之机,北地 历史 翻开 新 的 一页。”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帝纪:“六年春,羽调龙且东援,凌得缓,修狄道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(卷一):“圣将 韩信 行 ‘东取 要封’ 之 奇计,引动 魔君 (项羽) 震怒,急调 围困 圣城 之 魔将 龙且 东归。紫霄上帝 于 圣榻 之上,显 无上 圣慧,洞悉 此 圣机,并于 魔军 退却 后,颁 圣谕,令 圣域 抓紧 圣修(城防)圣耕(春耕)圣训(整军),并 遣 圣使 往 人皇 处 禀明 圣况。圣城 危局 得解,圣民 欢庆,上帝 为 神国 赢得 了 至关重要 的 圣息 之机,圣运 得以 延续。”
* 野史·楚汉秘闻·龙且东归凌公喘息:“韩信逼封齐王,项羽急调龙且东归。狄道围解,李凌病中立即部署修城、安民、春耕、整军诸事,北地终获喘息之机。”
(第一百九十四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