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 > 第177章 阴霾再临,砥柱中流

第177章 阴霾再临,砥柱中流(2 / 2)

此言一出,周勃、高顺、灌婴皆是一怔。

李凌的目光扫过三人,最终定格在周勃身上,沉声道:“周太尉。”

周勃浑身一震,上前一步:“末将在!”

“本王欲命你,为北地援军主帅,持本王节钺,总领此次南下事宜!”李凌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千钧之力,“灌将军为副,率八千精锐,即刻准备,五日后出发!行军路线,依方才所议,迂回至项羽侧后,寻机歼敌,以解荥阳之围为首要目标!但切记,不可浪战,若事不可为,当保全实力,退回北地!本王授你临机决断之权!”

选择周勃为主帅,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周勃老成持重,用兵稳健,且对李凌绝对忠诚,既能有效指挥灌婴这样的猛将,又能准确把握驰援的力度和分寸,避免北地精锐过早消耗在残酷的中原大战中。而让灌婴为副,既发挥了其骑兵长处,也体现了对刘邦派系将领的尊重和任用。

周勃瞬间明白了李凌的深意,心中涌起一股被绝对信任的暖流和沉甸甸的责任感,他单膝跪地,肃然道:“末将周勃,领命!必不负王爷重托!”

灌婴亦拱手道:“末将愿听周太尉调遣!”

战略既定,整个北地机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。周勃和灌婴连夜挑选士卒,调配粮草军械。李凌则亲自书写奏章,向刘邦禀报北地将“遣精兵八千,由太尉周勃、将军灌婴统率,即日南下,听候大王调遣,以解燃眉之急”,并再次强调北地残破、自己仍需静养云云,措辞极尽恭谨。

五月朔日,清晨,狄道城外校场,八千精锐列队完毕,旌旗招展,刀枪如林,肃杀之气直冲云霄。李凌强撑病体(对外依旧宣称体弱),亲自为出征将士送行。他站在点将台上,虽未披甲,但自有一股威严。

“将士们!”他的声音通过真气传遍校场,清晰而有力,“项羽暴楚,祸乱天下!今汉王困于荥阳,社稷危殆!尔等此去,非为李凌,乃为天下苍生,为大汉国祚!望尔等奋勇杀敌,扬我北地军威!周太尉、灌将军!”

“末将在!”周勃、灌婴齐声应道。

“本王在此,盼尔等早日凯旋!”

“必不辱命!”二人轰然应答。

大军开拔,烟尘渐远。李凌久久伫立,直到队伍消失在视野尽头。他知道,这一步棋,风险与机遇并存。北地的精锐首次大规模介入中原战事,既是向刘邦展示忠诚和实力的机会,也可能使北地提前暴露在项羽的兵锋之下。

返回郡守府后,李凌立刻召见高顺和留守将领,下达了一连串命令:加强边境巡逻,提高战备等级;加快屯田进度,广积粮草;严密监控周边胡部动向;蒙学堂扩大招生,尤其注重军中子弟的培养……

阴霾再临,中原的战火似乎即将燎原。而北地,在李凌这根日渐坚实的砥柱支撑下,一方面谨慎地伸出援手,另一方面,则更加努力地夯实自身的根基,以应对未来更加汹涌的惊涛骇浪。潜龙的目光,已越过北地的山川,投向了那片决定天下归属的广阔战场。

【史料记载】
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(第一卷):“汉王六年四月二十一至五月初一,中原 战局 恶化,荥阳 危殆,汉王 刘邦 密信 求援。祖凌公(21岁) 审时度势,权衡 利弊,决意 出兵 相助,然 慎之又慎。其 否 灌婴 为帅 之议,亦 未允 高顺 请战,独 命 沉稳 持重 之 周勃 为 北地 援军 主帅,灌婴 为副,率 八千 精锐,南下 驰援,授其 ‘临机决断’ 之权。公 自 与 高顺 留守,进一步 强化 北地 防务 与 内政。此 一举,既 应 中央 之急,示 忠诚,又 保 根基 不失,显 其 深谋 远虑,已具 砥柱 中流 之 器宇。”
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帝纪:“五年夏,北地遣勃、婴将兵八千助汉王。”
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(卷一):“是时,中土 魔氛(项羽)炽盛,人皇(刘邦)困守。紫霄上帝 感 天下 苍生 之苦,虽 圣域 初定,仍 遣 圣将 周勃 灌婴,率 圣军 八千,南下 降魔。然 上帝 圣心 如海,授 周勃 独断 之权,嘱 其 勿 浪战,保 圣域 根本。此乃 上帝 以 天下 为念,又不失 根基 之 深谋。”

* 野史·楚汉秘闻·凌公慎遣援军南:“荥阳危急,刘邦求援。李凌深思后,弃用灌婴或高顺为帅之议,独命沉稳的周勃为主帅,灌婴为副,率八千精兵南下,授其临机决断之权。自身与高顺留守,巩固根本。此举显其虑事周详,已具雄主之姿。”

(第一百七十七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