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乎在荥阳接到捷报的同时,狄道城也在艰难而缓慢地恢复着生机。
城内的清理工作持续了数日,阵亡将士的遗体被集中安葬,立碑纪念;匈奴遗留的尸体则被拖至远处焚烧深埋,以防瘟疫。缴获的粮草、牲畜暂时缓解了饥荒,灌婴军带来的补给更是雪中送炭。周勃和灌婴联手,整编残军,安抚百姓,修复破损的城墙和房屋,秩序逐渐恢复。
高顺(体质25,武力85恢复中)的身体恢复得比李凌要快得多。在淳于意的调理和充足的营养补充下,他已能下地缓慢行走,虽然武力尚未完全恢复,但精神健旺,开始协助周勃处理一些军务,他的存在对于稳定军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然而,郡守府行辕内,气氛依旧凝重。李凌(体质22)依旧处于那种深度的昏迷之中,对外界的一切几乎毫无反应。只是,在淳于意(智力80)每日精心的针灸和药石调理下,他的脉象不再像最初那般微弱欲绝,而是逐渐趋于平稳,甚至偶尔会出现一丝强健的搏动。他的脸色也不再是骇人的死白,隐隐透出一丝极淡的血色。这微小的好转迹象,让日夜守候的刘玥(昭武王妃)和周勃等人,在焦虑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。
【系统提示:宿主深度昏迷进入平稳修复期!生命本源在强大意志引导及外界辅助下开始缓慢复苏… 体质:22(修复中,波动风险降低)… 信仰值:8.6(大捷消息扩散,信念反馈增强)… 魂佩能量:-4.3%(永久沉寂)… 状态:身体机能自主修复关键期,意识处于混沌与清明交界,外界刺激需保持温和积极。】
在这漫长的昏睡中,李凌的意识并非完全死寂。他仿佛漂浮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混沌之海中,时而能感受到刺骨的严寒和灼热的痛苦(对应身体的创伤),时而又能捕捉到一丝丝温暖的光亮和熟悉的声音碎片(对应刘玥的呼唤、周勃的禀报、乃至远方传来的捷报欢呼)。这些感知支离破碎,无法形成连贯的思维,但却像黑暗中的灯塔,指引着他那微弱的神识,不至于彻底迷失。他的潜意识深处,那历经生死磨砺而愈发坚韧的意志,正如同潜藏在冰封大地下的种子,默默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。
这一日,三月初十上午,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李凌安静的面庞上。刘玥正小心翼翼地用湿棉巾为他擦拭脸颊。或许是因为温暖的阳光,或许是因为连日来的调理终于达到了某个临界点,又或许是冥冥中感知到了远方荥阳传来的、那属于胜利和国家认可的“气运”波动……
一直毫无动静的李凌,那紧闭的眼睫,忽然……极其轻微地……颤动了一下。
虽然只是细微得几乎难以察觉的颤动,并且之后又恢复了平静,但一直目不转睛注视着他的刘玥,却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一丝变化!
她的心猛地一跳,几乎要惊呼出声,连忙捂住嘴,生怕惊扰了这来之不易的征兆。她紧紧握住丈夫的手,泪水瞬间盈满了眼眶,低声喃喃道:“王爷……您听到了吗?我们赢了……您快好起来吧……”
潜龙在渊,历经雷霆洗礼,虽伤痕累累,然其神魂不灭,生机暗藏。荥阳的震动,是世俗的认可与喧嚣;而郡守府内这细微的眼睫颤动,则是生命奇迹悄然酝酿的序曲。苏醒的曙光,似乎已在地平线上微微显露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(第一卷):“汉王六年三月初七至十二,狄道 大捷 消息 传至 荥阳,汉廷 震动。汉王 刘邦 闻讯 大喜,盛赞 祖凌公(21岁) 之功,重赏 将士,并 急遣 太医 粮秣 援狄。狄道 城内,周勃 灌婴 善后,高顺 渐愈 佐政。然 公 仍 昏睡 不醒,幸 脉象 日稳。至 初十,公 眼睫 竟 微颤,显 苏醒 之兆。潜龙 于 深渊 经 劫波,终 现 破冰 之 迹象。”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帝纪:“五年春,凌、勃、婴大破匈奴于狄道,王闻之喜,厚赏诸将,北边遂安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(卷一):“圣捷 传 天听(荥阳),人皇(刘邦)感 紫霄 上帝 圣恩,大悦,厚赐 圣军。然 上帝 仍 圣眠 于 圣城,圣体 渐复。圣后 虔诚 守候,终 见 圣目 微动 之 吉兆,此乃 圣魂 将 归位,重临 凡尘 之 先声。”
* 野史·楚汉秘闻·捷报震荥阳凌公现生机:“狄道捷报至荥阳,刘邦狂喜,重赏北地将士。狄道城恢复秩序,高顺康复理政。李凌昏迷多日,脉象渐稳,于初十眼睫微动,现苏醒曙光。潜龙历经大劫,终露生机。”
(第一百七十二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