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青史照山河 > 第220章 谷雨补肥防病虫,古卷传智促苗坚

第220章 谷雨补肥防病虫,古卷传智促苗坚(2 / 2)

刘婶突然发现几处石灰撒少了,赶紧补撒:“得撒够量,不然防不住根腐!” 张大哥也跟着过来:“俺帮你量尺寸,你撒石灰,别多撒!”

小石头也跟着帮忙,他帮着递布巾,张婶教他 “擦蚜虫时轻着点,别擦破豆叶”,王大叔帮着拎艾草水,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。“俺递的布巾能擦完蚜虫不?” 小石头抬头问,脸上沾了点石灰粉,像只小花猫,引得大伙都笑。

四、护苗细化管理的巧法子

处理完病虫害,列国的人又忙着 “护苗细化管理”—— 病苗挖了,得记病垄位置;药囊挂了,得查药香浓度;肥撒了,得记用肥量,免得来年忘。

鲁国的王大叔记用肥量,把每垄用的 “促根”“壮秆”“保叶” 肥量都刻在竹片上:“按垄记,明年就知道哪块地需啥肥,像给苗株‘写营养账’,清清楚楚。” 他记的时候会标上作物,麦垄、豆垄分得明明白白。

楚国的刘婶查药囊药香,把香味淡的药囊换下来:“药香散完了就得换,不然防不住虫,像给苗株‘换新药’,虫不敢靠近。” 孟春跟着帮忙,把换下来的旧药囊埋在田埂边,还能当肥。

秦国的张大哥记病垄位置,把病垄的 “北头三垄、东头两垄” 画在竹片上:“记下来明年别在这垄种同一种作物,防根腐,像给土地‘写病历’,免得来年犯病。”

公孙矩帮着记细化管理情况,把挖病苗的棵数、撒石灰的斤数、换药囊的个数都写在竹简上,还画了后续管护计划 ——“三日查根、七日换药、十日补肥”,笔尖划过竹简的声响,像把管护的心思刻进了传承里。他还把赵稷的竹简和今年的记录并排放,虽隔了千百年,却都是 “管得细、护得实” 的农耕真意。

阿柴在旁边给控肥勺上油,把勺档和勺嘴都擦得亮闪闪:“勺上了油,下次用着顺,不然生锈了漏肥,像给勺‘擦润肤膏’。”

“俺家的竹片没了,能借你家的匀点不?” 南头的赵婶过来问。张大哥赶紧递过竹片:“拿去用,记的时候标清楚,别弄混!”

“俺家的姜茶没了,能借你家的匀点不?” 北头的孙叔端着空碗过来。李叔赶紧往他碗里倒:“拿去用,趁热喝,解乏!”

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,看着处理完的病垄、换好的药囊、补完的肥,又看了眼公孙矩手里的竹简,笑着说:“赵氏家族传的不只是书,是‘谷雨护苗’的理啊!‘探根防腐、挂囊防虫、分档控肥’,这三步做全了,苗哪能不坚?古书上的理,到现在还管用!”

五、护苗小聚的热闹情

管护完,杂院要办 “坚苗宴”,列国的人都动起来。王二愣子杀了只养肥的鸡,刘婶炒了院里的槐花,王大叔煮了新收的豆子,绣娘蒸了槐花糕,李掌柜还带来了腌菜,摆了满满一桌子。

“咱这宴得叫‘防害宴’,” 王二愣子举着碗,声音洪亮,“根探了,虫防了,肥控了,苗株准能长得坚实,这宴得吃个踏实!”

公孙矩也举着碗,手里还攥着那卷《谷雨苗护要》:“今年谷雨护苗按老法子来,又加了咱的巧心思,再过十日,苗根更壮,叶更绿,夏天抗灾没问题,秋天保准满仓!”

李掌柜把槐花糕分给大伙,糕里裹着蜂蜜,甜得很:“尝尝这糕,是用去年的冬播麦磨的面,香得很!等苗株再壮点,咱还一起促分蘖、防倒伏,人多力量大!”

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,碗里装着姜茶:“明年俺要帮着探根、挂药囊、控肥,还要学公孙先生记竹简,把今年的护苗法子写下来,传给俺娃!”

“好!” 大伙都应着,笑声、说话声、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,飘出杂院老远,连老桑树上的布谷鸟都落下来,叽叽喳喳的,像是也在贺护苗顺。

六、岁月里的盼坚情

谷雨后的第十天,护苗管护全妥了,探过的根须壮实实的,挂好的药囊香喷喷的,撒完的肥料匀匀的,满田都是等着长坚的苗株。列国的人扛着工具往家走,阳光照在苗叶上,闪着油亮的光。

“再过十日咱就来查分蘖,看苗株长得匀不匀,” 王二愣子走在最前头,嗓门洪亮,“让苗株长得更坚,夏天抗风抗雨,秋天收满粮!”

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桑树上的 “华夏” 剑,剑鞘上的防害纹旁,新的 “盼坚纹” 已悄悄冒头,像棵根须密匝的苗株。他把记满管护的竹简小心收进怀里,看着小石头蹦蹦跳跳的样子,笑着说:“明年小石头准能帮更多忙,探根、挂囊、控肥样样行,还能把今年的护苗法子写进竹简,像赵稷那样,给后人留个念想。”

后来,这护苗田成了全县的榜样,每年谷雨后,邻村的人都会来学探根、挂防虫囊、分档控肥。老桑树下的剑,依旧靠在那里,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,有防害纹、盼坚纹、稳根纹,像把谷雨护苗的周全和苗坚的期盼都织在了上面。

有个史官路过,蹲在树下看了半天,在《春秋会要》续卷里写道:“农耕之坚,在‘谷雨’在‘护苗’。探根以知弱,防害以保健,控肥以促长,方得苗坚。此乃赵氏家族古籍传下的真意,亦是百姓岁岁丰的根基。”

而那柄 “华夏” 剑,依旧靠在老桑树上,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。有人说这剑沾了药囊的香,摸着总带着点润;只有公孙矩知道,那润哪是剑上的,是千万双手谷雨护苗的心意在滋养,是千家万户盼苗坚的念想在扎根,在木头里生了根,开了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