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大哥带着人割艾草,镰刀挥得飞快,不一会就割了两大捆:“这艾草不仅能当肥,还能驱虫,一举两得!” 刘婶指挥着农妇们碎艾草,石臼捣得 “咚咚” 响,艾草混着草木灰的香味飘满田埂;王大叔则把麦糠摊在竹席上晒,边晒边翻:“得晒透了,不然会发霉。”
忙活至傍晚,应急细肥总算凑够了数。孟春抓了把应急肥撒在土样旁,土粒很快就吸住了肥:“这肥虽应急,却也能让土松快些。” 王大叔蹲在肥堆旁闻了闻,忽然笑道:“这肥还带着艾草香,明年苗长出来,说不定还能少生虫!” 小石头也学着抓了把肥,撒在自己的样盒里,土块很快就松了点,引得众人发笑。
四、秋耕细筹的大学问
解决完肥缺问题,秋耕细化筹备正式开始。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检修耕具,给犁头补青铜、给测土车修轮轴:“犁头得尖,才能扎进土;轮轴得滑,才能推得动。” 他给双齿犁的调节栓上了点桐油,调角度时顺畅了不少。
楚国农妇们的工作最细致。她们把肥料按地块分装,黑土地的细肥里加了槐叶,黄土地的粗肥里混了碎秸秆,褐土地的混合肥里掺了草木灰。刘婶教大伙撒肥的法子:“黑土地顺垄撒,黄土地绕茬撒,褐土地转圈撒,肥才能匀。” 孟春则把公孙矩批注的耕筹口诀抄在布上:“辨土先,调犁后,积肥足,耕得透。”
公孙矩特别关注修渠的事。他让秦国汉子沿着田垄挖排水沟,沟深五寸,沟宽三寸:“秋耕后雨水多,得把水排出去,不然土会涝。” 他还让人在沟边插了竹牌,牌上写着 “沟深五寸,勿填勿堵”,免得有人误填了沟。
阿柴在田埂边种了排艾草,这是他从山里学的土办法:“艾草能驱虫,还能当应急肥,一举两得。”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 “耕筹牌”,竹片刻着 “东头黑土、西头黄土、南头褐土”,挂在地块旁:“按牌耕,不会错。” 小石头也想要耕筹牌,公孙矩便给他做了个迷你版,牌上还画了个小犁,引得小石头爱不释手。
五、耕筹宴上的新期盼
筹备完,杂院摆起 “耕筹宴”。桌上的菜都带着土味:粟米糕、麦糠饼、艾草蛋,连汤都是槐叶煮的。王二愣子端起陶碗:“今年耕筹做得细,明年春播准能顺!” 刘婶给大伙分麦糠饼:“这饼里加了碎麦糠,吃着香还顶饿,秋耕时就能多干活。”
公孙矩把《秋耕九要》竹简传给众人传阅:“赵无恤说‘秋耕是春播的根,根扎得深,苗才能长得壮’。” 他给每人发了块竹牌,上面刻着各自负责的耕筹任务:“秋耕时按牌做,别乱了章法。”
小石头最兴奋,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小犁模型。“俺明年要学耕地!” 他举着小犁给大伙看,犁头上还刻着个小土块。小黄狗叼来块粟米糕,蹲在他脚边摇尾巴,像是也在盼着秋耕。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,照在剑鞘新长的 “耕筹纹” 上,泛起温润的光。
六、岁月沉淀的耕筹道
处暑后的第十天,秋耕筹备全妥了。耕具检修得亮闪闪,肥料分装得齐整整,排水沟挖得顺顺的,土样分类得清清爽爽。列国农夫扛着工具往家走,田埂上的艾草已冒出新绿,风一吹,香味飘得老远。
“再过三日就秋耕,先耕黑土地,再耕黄土地,最后耕褐土地。” 王二愣子走在最前头,嗓门洪亮,“耕得细,播得顺,明年再收满仓粮!”
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桑树上的 “华夏” 剑,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。从育苗到收麦,从储粮到耕筹,农耕的智慧就像这层层纹路,刻进木头里,也刻进人心间。他望着田垄上的耕筹牌,忽然明白:所谓秋收冬藏、春种夏耘,从来不是孤立的事,而是一环扣一环的传承,就像赵氏的古籍,一代传一代,从未断过。
风吹过田埂,麦茬发出 “沙沙” 的声响,像是在盼着犁铧的到来。有人说这是土地在呼吸,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。只有公孙矩知道,这是千万双手共同书写的农耕史诗,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:秋耕的细致,就是春播的底气,就是来年的丰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