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惊之余,他也不禁感到了些许后怕和庆幸,还好这徐恭是他的臣子还出身世代忠良的徐家,否则他的命也是没有保障的,只要近身几乎就是必死无疑,最多一命换一命,和这种人在一起压力真的很大。
如果不是徐氏多年来的效忠,刘启是说什么也要除掉他的。
“太尉无错,这刘濞无情无义,意图犯上作乱,该杀!朕非但不会怪罪还要赏赐,吴国若作乱定然是劳民伤財,与先帝留下的国策背道而驰,徐太尉维护了我大汉之安稳吶。”
刘启没有怪罪,反而还大肆称讚了一番,他早就对这些意图造反的诸侯王起了杀心,这下倒好了,即除掉了反叛者还不需要背负杀亲的骂名。
“谢陛下宽恕。”徐恭拜谢。
之后虽然少了吴王刘濞,但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。
吴太子刘子驹在大臣的拥戴下重新称王,並派人前往楚国想要联合楚王,本刘濞已死叛乱再无希望他本应该不会答应,但不知为何刘戊还是跟从了吴国。
原本的诸侯国中,除了济北王、胶东王外,其余诸侯倒是没有响应,至此四国之乱爆发。
但因为刘濞身死,新王威望不够,无法像原本歷史一样徵召全国所有十四岁至六十二岁的男子,只是聚拢了近十万人,这场叛乱的力度大打折扣。
叛军初期的势头依然很猛,攻占了淮安等国,进军淮水,北上攻占了数国,並集结大军猛攻梁国。
这次刘启倒是不怎么著急,命徐恭掛帅,周亚夫为副,领兵十五万前往梁国平叛。
汉军势如破竹,只用了五个月便击溃了叛军,收復了吴楚等地,没有刘濞基本不成气候。
诸侯国的势力被大幅度削弱,实力相较中央已经远远不如,这也为日后的推恩令创造了条件,实力才是一切的根本。
徐恭因战功被刘启拜为丞相,周亚夫接替其担任太尉,徐工討伐有功升为卫將军至此徐氏再度爬上了朝堂中的顶点!成为继始祖徐贞之后的第二位丞相。
………
七国之乱平定后不久,景帝就立了自己的儿子刘荣为皇太子,这逐渐引起了刘武的不满,但可惜没有什么用,即使竇太后想让其继位也没有理由。
但刘荣之母栗姬著实是德行不端,引起了刘启的厌恶,这一天他得了重病,就想要试探一番。
“栗姬啊,朕百年之后便是荣儿继承皇位,太子英武,朕心中甚是满意,到时你也要善待朕的这些妃嬪和她们的子嗣才好,要更像一个太后!”
结果栗姬完全不领情,冷著脸说道:“恕妾不能照做,那些贱人迷惑陛下,祸国殃民,妾会將其一一除掉!以整顿朝纲,就像昔日吕太后一般。”
听到这番狂言,刘启气的上气不接下气,但多年的帝王心术让他並没有发作:“嗯,你下去罢。”
栗姬应了一声就离开了,而旁边的刘启则气的病都快痊癒了,心中对这个昔日宠妃彻底失望,连带著太子刘荣也被拉进黑名单。
一个月后他废黜了现在的太子刘荣,隨即也让太后竇氏看到了机会,想要让梁王继位。
“陛下,不知梁王刘武可否为太子兄终弟及自古有之,且梁王素有才德,定然能治理天下的。”
竇太后直接提了出来,考虑到母亲的心情,刘启没有明著反驳,他知道用不著他开口。
没等刚猛的袁盎开口,身为丞相的徐恭便首先出列:“太后“兄终弟及”並不符合周礼,我大汉也並无此传统,嫡长子继承制亦为最优之解。”
竇太后见徐恭开口顿时就没有脾气,首先她本来就没理,其次徐恭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太过可怕了,只能作罢。
梁王刘武得知后十分气愤,但在听闻是徐恭后也只能咬著牙认了,他早就听说过徐恭单刀入吴的事跡,自己若是与其为敌实在不明智。
而且谁都知道,这是刘启自己的意思,徐恭这个人是跟皇帝一条心的,只要陛下肯开口他也不会有异议。
………
“吴王濞薨,子驹继其位,合楚反汉,恭受命出征,大破之,阵斩楚王,诸侯震怖。”——史记景帝本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