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他以为未来仍是城乡并立之局!
\"老李以为未来城居者几何?\"
\"我直言相告:非十万百万,乃千万之众!\"
\"届时大唐子民,十之 皆居城郭!\"
这番豪言惊得李二瞠目结舌。
\"都不事农耕,天下人吃甚么?\"
\"莫非五谷能自己破土而出?\"
不料李沐正色颔首:
\"正是!\"
\"五谷本就生于黄土!\"
这倒像是...一句大实话。
李二误解了李沐的意图,李沐的思绪也截然不同。
他正色凝视李二,一字一句道:
“老李,将来耕种土地,完全无需太多农户。大唐百姓中只需十分之一,甚至更少的人手,便能养活天下人!”
“在工业辅助下,农田产出的能力,会远超你的认知!”
------
李沐这番话令李二震惊不已。
他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,急切追问:
“李小子,究竟如何实现你说的局面?工业之力如何用于耕作?”
李二百思不得其解,此时才猛然记起此行的初衷。
“李小子,我原还忧虑你调集众多劳力修筑关中道路,会影响春耕。看来你早有准备?”
李沐从容一笑,胸有成竹。
他敢动用十万劳工修路,自然妥善安排了他们家中农事。
在他看来,平原沃野的关中,耕种根本无需太多人力。
“老李,还记得我先前造的八牛犁吗?如今正是它大显身手之时!”
八牛犁!
李二双目一亮,脑海中浮现那庞然大物。
他去年便亲眼见过这需八头壮牛牵引的巨犁,知其效率惊人,但始终认为造价过高,百姓难以承担。
他紧盯着李沐:“莫非你又改良出了更实用的新农具?快让我瞧瞧!”
见李二急不可耐,李沐失笑。
比八牛犁更精巧的农具虽存在,但他认为关中暂时无需。
“老李,解决关中春耕,何须新发明?八牛犁足矣!关中可是千里平川啊!”
“百姓用不起八牛犁,官府大可组建巡回耕田队,替百姓代耕!”
官府统筹!巡回耕田队!
这简明的主张令李二豁然开朗。
他面泛红光,拍案叫绝:“妙啊!朝廷铸八牛犁,巡游各地助耕!”
“百姓稍出银钱,或沐后多纳些粮,朝廷既能回本,农户又得便利,两全其美!”
李沐望着老李激动的模样,嘴角微微上扬。
“如何?关中春耕的困难,有办法了吧?”
“老李你算算,朝廷投入人力财力,组建一支数百架八牛犁的耕作队伍,一日能耕种多少田地?”
“恐怕不出十日,便能翻遍整个关中的土地!”
“不仅如此,我还备好了播种用的耧车,紧跟在八牛犁之后,连播种一并完成!”
“百姓后续只需除草灌溉,便能静待丰收!”
这一构想,不过是后世机械化耕作的简化版。
那些先进的联合耕种机,效率之高令人惊叹。美帝仅需几名农夫,便能经营数千乃至上万亩的农场!
相较之下,华夏一户人家耕种区区十几亩地,实在相形见绌。
若不借鉴此类先进经验,反而固守落后的手工耕作方式,岂非愚昧至极?
若说是山地丘陵不便机械化,尚可理解。但关中乃千里沃野,若不推行机械化,未免暴殄天物。
李沐甚至设想,未来中原的广袤平原、长江中下游一带,皆可效仿此法。
毕竟大唐人口远不及后世,仅凭这几处沃土,便足以供养全国子民!
李二听着李沐描绘的蓝图,心神沉醉,久久难以自拔。
“妙!妙极!”
“原来农耕竟能如此高效!”
“李小子,你当真是上苍赐予我大唐的栋梁之才!”
此刻,李二对李沐的钦佩之情无以复加。
他完全能想象,若真能实现李沐所说的机械化耕作,大唐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变。
届时,百姓再无需终日辛劳于田间。
即便是最贫苦的农人,亦能丰衣足食,追逐心中所愿。
这或许便是历代文人心驰神往的——大同之世!
若能引领大唐至此,他李二必将超越秦皇汉武,乃至上古圣贤,成为华夏千古第一明君!
思及此,李二热血沸腾,难掩激昂。
他一把攥住李沐的胳膊,目光炽热:
“李小子,务必助我!”
“助我老李,助大唐实现今日之言!”
“天下苍生必感念你的恩德,奉你为圣贤!”
李沐被这番言辞惊得一愣,连忙应声:
“老李,放宽心!”
“我李沐言出必行,定会兑现承诺!”
“不过此事急不得,需循序渐进。”
于他而言,圣贤之名无关紧要,真正的愿望是为大唐、为华夏尽一份力。
若能助神州大地率先迈入工业时代,也不枉此生了。
为免李二继续高谈阔论,李沐话锋一转,提及眼下之事。
“老李,推广机械化耕作还需你助力。”
“八牛犁与耧车已打造完毕,配齐壮牛即可投入使用。”
“朝廷那头,就劳你费心了!”
李二满心欢喜地离开,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激动。
他一回到宫中,立刻召见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,显然有重要的事情商议。
两人匆匆赶到太极殿,恭敬地向李二行礼。
“臣拜见陛下!”
“不知陛下召见,所为何事?”
见李二神色振奋,他们心中暗自揣测,想必是又遇上了什么喜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