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章 提供最坚实的后盾(2 / 2)

孙思邈频频颔首,对这精心设计的流程赞叹不已。

随后他们逐一参观了各科诊室、手术间、休养区域。

众人如同初见世面般,对每处设计都充满新奇。

当李沐带他们登上升降梯时,所有人更是震惊不已。

银发飘扬的孙思邈难掩惊讶:

\"神乎其技!\"

\"这方寸之间竟能载人升降,究竟是何原理?\"

\"实在令人叹为观止!\"

李沐早料到这精巧机关定会引发惊叹——

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道长,此刻也难掩震撼之色。

大唐之人初次见到电梯这等跨时代的物件,自然惊诧不已。

这情形让李沐灵光一闪,察觉到自己先前疏忽之处。

\"倒是忘了!\"

\"寻常百姓不懂如何操控这电梯,难免惊慌,得安排专人负责才是。\"

\"不如增设一名电梯侍者,专司启闭之职,兼安抚众人情绪。\"

——这便是电梯侍者的由来。

看似只需按键开关的简单差事,实则责任重大。即便是后世科技昌明之时,许多大医馆仍保留此职,足见其必要性。

思及此处,李沐愈发觉得医馆人员尚有许多空缺。

\"除医师、护工外,清扫杂役等人手亦不可少。\"

\"看来正式开张前,还需培训各类人手。\"

他这才发现筹备工作远未完善。

好在当下对护工要求不高,只需懂得照料病人即可,不似后世还需掌握扎针、测体温等技艺,培训起来倒也容易。

这正合李沐推广女子立业的心思,护工一职便是个好开端。不过他还是有些顾虑,便向孙思邈征询意见:

\"道长请看,这医馆设施齐备,病患在此疗养定比家中更见效。只是若雇佣女子照料病患,不知是否妥当?\"

显然,这位医道大家并非迂腐之人。

------------

李沐计划大规模培养医者,更欲创办专门医学院广收学徒!

只因大唐医事实在艰难,医者稀缺至极,往往万千百姓难求一医。多少贫苦病患求医无门,只能卧榻等死!

欲改变大唐,必先扭转此等惨状。医者,自是多多益善!

孙思邈闻言也是怔然。他虽医术通神,却从未想过广授门徒之事,至今连个正经徒弟都未收过。

故而老道长不免迟疑:\"李小友,医者岂是说有就有?纵使老道日夜不休地 ,也教不出几个啊!\"

李沐却从容笑道:\"道长这是思路未开!若按您从前带徒的法子,一人至多教导三五 ,自然难成气候。\"

\"但若设立专门学堂,建立体系传授医道,莫说十人八人,便是培养十万医者也非难事!\"

随着李沐讲述后世万人医学院的规模教学之法,孙思邈惊得白须微颤,双目圆睁:

\"建大学堂,批量培养医者?\"

\"若真如此...往后大唐岂非遍地良医?\"

\"哪来这么多病人?这些医者岂不要喝西北风了?\"

在孙思邈的认知里,医者向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。

无论是医术医德,还是社会声望,都享有崇高地位。有真才实学的医者,不仅能悬壶济世,更能赢得世人敬重。就像他孙思邈,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曾亲自延请。

但若依李沐所言,广设医馆培养学徒,医者的尊贵地位恐怕难以为继。这尚在其次,最令人忧心的是培养出的医者无病可医,岂不误人子弟?

李沐对此论调嗤之以鼻:

\"孙道长多虑了!医者怎会无用武之地?大唐三千万子民,按百人配一医,需三十万之众。这尚且不足,未来人口更增,我唯恐良医不够,何来过剩之忧?\"

他心知后世科技昌明之国,每年培养十万医师,仍供不应求。大唐医者稀缺,实因百姓无钱求医的假象使然。正如那句箴言:世间百病,穷病最苦。

百姓发热头痛、鱼鲠在喉、手足生疮时,当真甘愿硬撑?非不愿也,实不能也。只能求神问卜,或寻偏方自医。若医馆林立,诊金低廉,谁人不愿及时就医?

李沐不愿见大唐繁荣昌盛,百姓却依旧病无所医。他要让国库充盈,更要培养良医,使黎民看得起病!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气象。

他正色对孙思邈道:\"孙道长纵有妙手,能救百人千人,难济万众。唯有多育良医,方能使天下疾患皆得救治。我要救的,是整个大唐!\"

这番宏愿令在场医者热血沸腾。众人齐声应和:\"愿随孙神医共襄盛举!医者当济世,更要医国!\"鼎沸之声中,李沐看见众人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光芒。

起初,他们只是为能在条件如此优越的医院行医而感到欣喜满足。

可当李沐说完那番话后,众人忽然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,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使命,悄然落在了他们肩上。

这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压抑,反而让所有人热血沸腾!

仿佛身为大唐医者,本就该如此!

李沐对他们的高昂斗志十分满意。

“很好!”

“胸怀天下苍生,才是我大唐医者应有的气魄!”

“我看好你们!”

李沐相信,有这样一群心怀崇高理想的医者,大唐的未来必定无可限量!

而他所能做的,就是为这些践行理想的人,提供最坚实的后盾。

“孙道长,诸位医师,请放心!”

“新唐医院设有专门的食堂,后方还建了家属院,薪酬待遇也是最优厚的!”

“我李沐能力有限,但定会替你们解决一切后顾之忧,让你们安心行医!”

“至于后续需要培养的护士和医师,我都会安排妥当,你们只需按部就班即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