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"妙极!\"
\"茶香清雅,完全保留了茶叶原有的芬芳。\"
\"初尝微苦,随后甘甜渐生,余韵悠长......\"
\"好茶!\"
这番评价表明李二已经对清茶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也纷纷品尝,点头称赞。
\"李公子,连饮茶都别具一格,果然非同凡响。\"
\"此法既简便,又能品味茶叶真味,想必很快会在长安流行开来。\"
长孙无忌捋着胡须,眼中带着赞赏。
李沐淡然点头。他心知肚明,待陆羽《茶经》问世后,清茶必将风靡天下。
他轻啜一口茶,似笑非笑地说道:
\"可别小看这茶叶。\"
\"将来与草原各部贸易,此物将是重要筹码。\"
\"其利润,不亚于丝绸贸易!\"
李二闻言大感兴趣,连忙追问:
\"草原牧民?\"
\"茶叶竟有如此功效?\"
\"快给我们详细说说!\"
但这次李沐并未满足李二的好奇心。
茶叶产业刚刚起步,现在谈及为时尚早。他决定点到为止。
\"诸位只需记住,茶叶能解油腻、补充养分即可。\"
\"具体细节,待茶树培育成规模后再详谈不迟。\"
\"眼下还是先处理要紧事务吧。\"
尽管对茶叶充满好奇,李二还是整了整衣冠,正色道:
\"你说的要紧事,是指联合商人生产水泥?\"
这正是他们之前的约定。新修的水泥大道一经面世,立即在长安引起轰动。
这条\"仙路\"的名声已传遍关中,正在向四方迅速扩散。
各地商贾闻风而动,纷纷赶来一探究竟。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水泥蕴含的巨大商机。
修路只是最基础的用途,水泥还有无数可能等待发掘!
李沐清楚,此刻必定有不少人千方百计想要窥探水泥的奥秘。
他抬头望向远方天际,沉声道:
\"老李,你深知水泥的价值。\"
\"如此国之重器,我恨不得立即普及天下,岂会藏私!\"
\"以当前工艺,水泥烧制耗费甚巨,需大量煤炭与人手!\"
\"唯有招商合营,方能令此物速传天下!\"
水泥非寻常货物,其需用之处无穷无尽。
单凭李沐一人,区区渭河一厂,不过杯水车薪。
莫说修造十里新唐大道已捉襟见肘......
大殿之上,\"招商引资\"四字令李世民耳目一新。
君臣屏息凝神,静候下文。
\"所谓招商,便是以烧造之法、匠人手艺并矿藏入股,合富商之力共建新窑。\"
\"朝廷出技艺、派监工、划矿山,保督查之权。\"
\"商贾则备银钱、建工坊、募工匠、掌日常经营。\"
\"届时按约分利,两相得宜!\"
圣主抚掌称善,眼中精光愈盛。
此计确是妙绝——于朝廷而言,匠艺可传抄,矿藏本天成,几无本而利万方。
既可充实国库,又能广产水泥。
更将天下商贾收入麾下,断世家臂助!
\"妙哉!\"
李世民击节赞叹:\"此乃一箭三雕!那些商贩怕要挤破门槛相求!\"
毕竟水泥乃官营独市。
待窑厂日进斗金,商贾自当感恩戴德。
\"尚未道尽呢。\"
李沐嘴角微扬:\"建窑要匠人,运料要脚夫,铺路要民壮......\"
\"银钱自商贾流向百姓,市井岂不愈发热闹?\"
他仿佛已看见,这灰浆将如何搅动整个大唐的乾坤。
大唐迎来一场强心剂,如同久病初愈之人饮下灵丹妙药,立时气血充盈!
李世民未曾料到其中玄机,听罢李沐之言,猛然起身,脖颈涨得通红。
\"这水泥量产......竟有如此功效?\"
\"妙极!李小子,你当真神人也!\"
他目光灼灼,紧盯着李沐不放。长孙无忌与魏征更是瞠目结舌,全然被这番谋划震住。
原本借助商贾之力增产水泥已够惊人,谁知其中另藏乾坤。
\"牵一线而动全局,高招!\"
\"治国之术,竟能如此精妙!\"
\"今日得闻此言,胜读十年圣贤书!\"
长孙无忌执掌大唐财政多年,向来苦于银钱短缺,憎恶富商豪族为富不仁。哪曾想竟能令商贾自愿掏钱,既解朝廷之困,又惠及百姓。
如此一环扣一环,不仅可得海量水泥修筑通途,更能让百姓凭劳力换取钱财,改善生计。
魏征沉思良久,忽而击掌:\"李郎君,此计莫非与新唐大道......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