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章 唯有侍女梅雪留了下来(1 / 2)

经过初时磨合,八牛犁竟渐行渐快,丝毫不显费力。广袤荒原转眼化作良田,令人叹为观止。

杜如晦紧盯着犁具,垂涎三尺。

\"妙物啊!\"

\"有此神犁,大唐疆土能增几何良田!\"

\"李小郎真教人叹服!\"

李沐淡然摆手,蹲身检查翻垦的土壤。这片渭水荒滩虽肥沃却草根盘结,寻常开垦极为费力。八牛犁却似神兵斩棘,犁过之处皆成沃土。

\"效果尚可。\"

\"此犁算是成了。\"

拂去掌中泥土,少年嘴角扬起满意的弧度。这种组合式犁具的构想,本是来自遥远的西洋之地。

广袤的平原上,欧洲贵族创造出了由多匹骏马牵引的复合犁具,便于开垦辽阔土地。

这与中原地区精雕细琢的耕作方式截然不同。后世广泛应用的大型农业机械——深耕机和旋耕机等,都是由此演变而来。

李沐如今复原的八牛犁虽仍以耕牛为动力,却已展现出几分现代农业机械的恢宏气势。

\"如今天下人口不过数千万,尚有大量未开发之地,堪称地广人稀。\"

\"有了这八牛犁,大唐或许可以尝试规模化农庄的耕作模式!\"

\"将百姓束缚在方寸之地,最是阻碍社会前进。\"

凭借超越时代的眼光,李沐对传统精耕细作并不推崇。农耕固然重要,但不应让世代百姓终生困守田间。华夏两千年王朝轮回而社会停滞,与此大有干系。

李沐志在引领大唐突破历史循环,从小农经济迈向工业文明。因此在建成高炉、获得充足钢铁后,立即着手推行这项革新。

一旁的杜如晦听得云里雾里,困惑不已。

\"郎君所言何为?什么规模农庄,什么社会发展......\"

\"老夫竟全然不解?\"

这位饱学之士发现,自己数十年的学识积累,竟无法理解少年郎的话语,不禁黯然。

李沐浅笑,未作详释。

\"这些虚言不必深究。\"

\"八牛犁的效用,杜公已亲眼得见。其局限,想必也了然于胸?\"

杜如晦微微颔首。以他的眼力,自然看出其中限制。

\"此犁虽巧,却需耗费大量精钢打造,更须八头健牛牵引,寻常农户决计无力承担。\"

\"恐怕唯有世家大族,或陛下的皇庄、朝廷的官田方可使用!\"

世家大族田连阡陌,动辄坐拥万顷良田。皇庄专供皇室用度,官田则属朝廷税源。现今大唐百废待兴,正需大力发展官田以掌控粮源。这八牛犁来得正是时候!

思及此,杜如晦目光愈发明亮,对李沐愈发敬重。

\"郎君是要让皇庄与官田用此神犁,广辟荒野?\"

\"妙极!陛下闻之,定当龙颜大悦!\"

言罢,杜如晦忽想起此行使命,整肃衣冠正色道:

\"郎君创办渭水铁厂,进献红薯等物,功在社稷。\"

\"家主已禀明圣上。今陛下欲封郎君为侯,不知意下如何?\"

李沐轻抚耳垂,疑为幻听。

\"封侯?\"

\"陛下要赐我侯爵之位?\"

侯爵绝非等闲。古来多少能臣夙兴夜寐,所求不过封侯拜相。这少年郎未曾面圣,竟得此殊荣?

大唐的宫廷内,戚继光的诗句被轻轻吟诵。

\"但愿海波平......\"

杜如晦听罢,眼中浮现深邃的思索。

\"小郎君胸怀天下,期盼四海升平、万民安乐啊!\"

\"好气魄!\"

眼下的唐王朝,远未迎来真正的安宁。

门阀世家暗流涌动,边境外敌频频侵扰,黎民饱受涂炭之苦。

这般时局,可谓暗潮汹涌,危机四伏。

李沐这\"但愿海波平\"之句,被解读为肃清内外祸患的壮志,亦无不妥。

\"封侯非吾愿,但愿海波平......\"

杜如晦反复品味着这诗句,心中既震撼又叹服,更夹杂着几分惊喜。

\"小郎君,这诗可还有下文?\"

\"如此绝句,当不止这两行。前文后续可否赐教?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