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英雄与罪人(2 / 2)

以韩吉、阿尔敏为首的调查兵团主流,则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。外部是世界对帕拉迪岛(尤其是耶格尔派)的追责呼声,内部是耶格尔派的残余势力和普通民众的恐慌。他们既要维护岛内的稳定,又要设法与外界沟通,试图在这片废墟之上,寻找一线和平的生机。

希丝特莉亚女王以稚嫩却坚定的肩膀,扛起了领导的重任。她发表讲话,承认艾伦行为的错误,哀悼所有在地鸣中丧生的无辜者,但也强调帕拉迪岛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,以及……那位“顾问阁下”所代表的、不容置疑的新现实。

尼禄·斯巴达,这个名字,成为了所有矛盾的交汇点。

他是英雄,拯救了世界于覆灭的边缘。

他是罪人(在某些极端耶格尔派眼中),摧毁了艾伦的“大业”和帕拉迪岛的“希望”。

他是威慑,让马莱和世界联军不敢轻举妄动。

他是变数,其存在本身,就彻底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。

他回到了帕拉迪岛,但没有参与任何具体的政务会议或争论。他依旧保持着那份超然,仿佛世界的纷争与他无关。他偶尔会出现在街头,或是海岸边,看着那些正在清理废墟、或是望着大海出神的人们。

人们看到他,目光复杂。有感激,有敬畏,有恐惧,也有好奇。他们会远远地行礼,却不敢轻易靠近。

尼禄对此毫不在意。他行走在熙攘却又寂静的人群中,如同行走在另一个维度。他看到了阿尔敏和让等人为了外交斡旋而彻夜不眠,看到了三笠独自一人站在高处,望着艾伦被软禁的方向默默垂泪,也看到了利威尔兵长带着一身旧伤,依旧在训练新兵,维持着岛内的秩序。

他知道,他剥离了巨人之力,只是移除了一个最大的“异常”和冲突源。但人类内心的仇恨、恐惧、贪婪与偏见,这些根植于人性的“混乱”,并不会随之消失。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,在新的棋盘上继续博弈。

他阻止了毁灭,但并未带来天堂。他只是为这个世界,争取到了一个可以自主选择未来道路的、极其珍贵却也无比脆弱的机会。

“英雄?罪人?”尼禄站在曾经是玛利亚之墙缺口、如今已开始重建的城墙上,望着墙外那片曾经遍布巨人、如今已空无一物的旷野,金色的眼眸中无喜无悲。

“称谓毫无意义。秩序得以存续,便已足够。”

他的任务,接近尾声。但这个被他强行从毁灭边缘拉回的世界,其真正的考验,现在才刚刚开始。而他这个既是英雄也是罪人的“秩序之刃”,又将在这新的篇章中,扮演怎样的角色?是继续守护,还是悄然离去?

答案,或许连他自己,也尚未完全确定。他只是在等待,等待这个世界,做出它自己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