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时代的“舒适”更多在于填充物的柔软和坐深足够。但林墨知道,真正的顶级舒适感源于精准的人体工学支撑。当前的靠背弧度设计虽然参考了林墨的建议,但细节上如腰托的承托点、肩颈的放松角度还不够科学和极致。坐垫的支撑层想法很好,但如何确保其长期使用后的回弹性和耐久度?填充海绵的密度和分区也缺乏数据支撑。
设计图中强调了展现木材天然纹理,这很好。但林墨知道,国际上顶级现代家具已经开始广泛应用柚木、胡桃木等纹理更优雅、稳定性更高的硬木,无痕拼接工艺。龙成厂目前能稳定获取和加工的硬木主要是水曲柳、榆木、柞木等,在纹理表现力和加工精度上存在客观差距。表面处理也局限于清漆或木蜡油,缺乏更高端的哑光、半哑光等提升质感的选项。
陈枋安的设计在国内绝对算大胆新潮,但林墨清楚,此时国际上,北欧的极简主义,如汉斯·韦格纳的“中国椅”变体、意大利的奢华现代风、美国的伊姆斯夫妇的有机设计正如日中天。这套设计在纯粹的设计语言创新和视觉冲击力上,与最前沿的作品相比,显得有些中规中矩,缺乏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“记忆点”或“设计语言”。
这些问题,林墨看得清清楚楚。每一个问题,他脑海中都有不止一个超越时代的解决方案。他甚至可以立刻画出几款融合了北欧极简、有机曲线和人体工学精髓,同时又能巧妙利用现有材料和工艺实现的惊艳设计草图。
但是,他不能。
他只是陈枋安小组的“编外”助力,一个刚展露头角的四级学徒工。陈枋安能采纳他关于结构、功能性的建议,已经是极大的信任和破格。如果他此刻贸然提出对整套设计理念、美学风格甚至材料选择的“颠覆性”意见,那就不再是帮忙,而是越界和冒犯了。这很可能被视为对陈师傅权威的挑战,对整套已定方案的否定,效果适得其反。
而且在一个只读过初中的、消息闭塞的四级木工手里设计出一套完全符合世界流行风尚的家具,估计过不了多久他的资料就得出现在安全部门的桌面上。
林墨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图纸上敲击着,眉头微蹙。他深知“广交会创汇”的分量,也希望用自己前世的知识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。但现实的层级和分寸感以及安全至上的信念,让他必须将这份冲动死死压住。他能做的,就是在陈枋安划定的框架内,在自己负责的具体环节——尤其是那把沙发单椅的结构、人体工学细节和制作工艺上——做到绝对的极致和完美。
“不能动整体,那就把局部做到无敌!”林墨眼中闪过一丝决然。他将目光聚焦到沙发单椅的图纸上,拿起铅笔和尺规:
反复计算和微调靠背的每一段弧度,力求找到最符合人体脊椎自然曲线的支撑点。
深入研究藤条\/棕绳的编织密度、预张力与不同密度海绵组合的支撑回弹模型。
设计更隐蔽、更顺滑的内嵌轨道滚珠系统,确保隐藏抽屉的开合如丝般顺滑。
思考如何用现有工具,将木材的打磨精度推到极致,让木纹的呈现达到最佳状态。
他将自己前世对“极致工艺”和“用户体验”的苛刻追求,全部倾注到这把椅子的每一个榫卯、每一道曲线、每一寸触感之中。
新年伊始,四合院还沉浸在节日的慵懒中。而林家的灯光下,林墨伏案的背影,却透着一股专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