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金莲看着他埋在面里的后脑勺,忍不住笑出了声。这人,还是这么容易害羞。她把银钗插在发髻上,珍珠贴着头皮凉凉的,心里却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。
傍晚收摊时,账本上的铜钱串成了长长的一串,挂在房梁上晃悠,叮当作响。武大郎搬了张小板凳坐在灶前,借着柴火的光数铜钱,数着数着突然抬头:“媳妇,咱今晚吃饺子吧?就包你最爱吃的白菜猪肉馅!”
“好啊。”潘金莲往锅里添着水,“不过得等武松兄弟的信,他说今儿会捎信来。”
话音刚落,门外就传来“啾啾”的鸟叫声——是他们约好的暗号,武松的信到了!武大郎一蹦三尺高,差点忘了膝盖的伤,跌跌撞撞跑去开门,手里还攥着枚没数完的铜钱。
信是武松托驿站转来的,字里行间都是急脾气:“哥嫂放心,边关案子快结了,俺很快就能回去!听说哥嫂把摊子开成了阳谷县的招牌?等俺回去,必须给你们打下手,咱把饼摊开到边关去!”
武大郎把信念了三遍,嗓门越来越亮,最后干脆站在灶台边,手舞足蹈地比划:“听见没?咱要把饼摊开到边关去!到时候让那些当兵的都尝尝你做的桂花饼!”
潘金莲看着他激动的样子,突然想起刚穿来时,两人对着空米缸发愁的夜晚。那时她总觉得这日子没盼头,是他把最后半块冷饼塞给她,说“总会好起来的”。现在想想,他说得真对。
饺子下锅时,香气混着柴火的烟味飘满了小屋。潘金莲往武大郎碗里夹了个鼓鼓的饺子:“快吃,多吃点才有力气想边关的摊子怎么开。”
武大郎咬了一大口,烫得直呼气,却含糊着说:“必须的!到时候咱……咱雇两个人!让你不用再这么累……”
“雇人哪有自己做的香?”潘金莲笑着反驳,又往他碗里添了个饺子,“不过倒是可以教他们做,让咱这‘金桂饼铺’的名声,传遍边关去!”
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,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,紧紧挨在一起。铜钱在房梁上晃悠,银钗上的珍珠闪着光,锅里的饺子咕嘟咕嘟冒着泡,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桂花味。
潘金莲看着武大郎被饺子烫得直吐舌头的傻样,突然觉得,所谓的好日子,哪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?不过是有人陪着你数铜钱,有人记得你爱吃的馅,有人和你一起,把一个个平凡的日子,过得像这饺子一样,鼓鼓囊囊,暖乎乎的罢了。
她低头咬了口饺子,白菜的清爽混着猪肉的香在嘴里散开,心里悄悄补上一句:“还要加上,有人会在你说‘开去边关’时,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,说‘必须的’。”
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,把银辉洒在门口的石板路上,像铺了层霜。屋里的灯还亮着,灶台上的锅里,饺子还在欢快地翻滚,像是在为这越来越好的日子,唱着热闹的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