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吾断不报仇,当日杀害父者已死,与他人不相干,不特台湾人不杀,即郑家肯降,吾亦不杀。今日之事,君事也、国事也!吾敢报私怨乎?郑氏若归顺大清投诚,幸事也!大陆台湾同气连枝,从此不再动武,百姓亦安居乐业!郑氏执意抵抗,我军一日便可攻上台湾,以谋反罪抓捕!----大清水师提督施琅留。”
当老百姓们看到施琅的告示后,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兴奋。
原本对施琅可能会屠城的担忧,此刻已经烟消云散。
这个消息像野火一样迅速传播开来,老百姓奔走相告,欢呼雀跃。
与此同时,在延平王府里,冯锡范却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,坐立难安。
他原本寄希望于施琅会屠城的谣言能够引起民众的恐慌,从而让他有机会组织抵抗。
然而,施琅的告示却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。
刘国轩抓住这个机会,再次劝谏冯锡范投降。
他指出,现在兵民都不听从延平王府的命令,继续抵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,只会让更多的人白白送死。
冯锡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终于无奈地同意了刘国轩的建议,决定投降归顺。
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初七日,距离澎湖海战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月。
在八罩岛上,两艘清军巡逻战船正缓缓地行驶着。
突然,船员们发现深海处有一艘小船正朝着八罩岛驶来。
最近一段时间,每天都有台湾的老百姓和士兵驾驶着船只前来投诚。
这些人厌倦了战争,渴望和平,纷纷选择放下武器,归顺清朝。
“哎……前面那艘船,盯着点,看看是不是又有来投诚的。如果是的话,就把他们带到八罩岛安置。”一名清军军官命令道。
“遵命!”士兵们齐声回答道。
没过多久,这艘小船便如同一片轻飘飘的树叶一般,缓缓地飘了过来。
船头上站着一个人,只见他身着一袭青衫,身姿挺拔,气度不凡。
他面带微笑,向着岸上的清兵拱手作揖,朗声道:“容禀通传,在下郑平英,乃是延平王帐下之人,今日奉延平王之命,特来与施琅大将军商议投诚和谈事宜。”
清兵们一听,顿时喜出望外,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!
他们连忙说道:“好,你跟我来,我带你去见提督大人。”
原来,施琅早就料到台湾必定会投降,所以特意派出了巡逻盯梢的士兵,日夜守候在此。
如今,终于将这些人给盼回来了。
很快,一行人便来到了娘妈宫。
施琅端坐在主帅大位上,一脸威严地看着下方的郑平英等人,开口问道:“你们……都是什么人?”
郑平英赶忙上前一步,躬身施礼,回答道:“回施琅将军的话,在下郑平英,此次是奉延平王之命,前来呈上降表一道,同时还有给施琅将军和姚启圣总督大人的书信。”
施琅闻言,微微颔首,表示知晓。
他接着问道:“哦?降表?不知这降表之中有何具体内容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