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林西山见施琅还未开口,心中愈发紧张起来,额头上冷汗直冒。
他深吸一口气,鼓起勇气说道:“施琅将军,我并非要为妻儿开脱,只是……只是台湾城……”
施琅见状,赶忙伸手扶住林西山的双手,安慰道:“哈哈哈……哈哈哈……林西山,你多虑了!我施琅岂是那种人?且不说我根本不会进攻台湾城,如今我已经拿下了澎湖,接下来必然要再次招降郑氏。如果他不肯投降,我再用兵也不迟啊。”
林西山听了施琅的话,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。
然而,他还是有些不放心,疑惑地问道:“您……您不是要报仇屠城吗?”
施琅看着林西山那佝偻着腰、歪着头的模样,不禁觉得有些好笑。
他笑着解释道:“那只是谣言罢了!我施琅虽然对郑氏有怨恨,但我不会迁怒于无辜百姓。我此行的目的是收复台湾,而不是制造杀戮。”
“更何况,如果我使用朝廷的军队来报个人的私仇,这难道不是公报私仇吗?而且,朝廷的仁义之师东征澎湖,你看看我有没有杀害一个俘虏?对于那些投降的人,我是不是都给他们发放了粮食和银子呢?”施琅义正言辞地反问道。
林西山听后,不禁连连点头,这些事情他都是亲眼所见,确实如此。
施琅见状,继续说道:“既然如此,今天我就立刻写一道奏折送往京城,请求皇上宽限郑氏一些时间,命令他们带领军民投降。我们大清的仁义之师,只要他们愿意投降,绝对不会冤枉杀害任何一个人。”
“这样真是太好了,太好了……”林西山附和道。
“林西山,你来帮我磨墨吧!”施琅吩咐道。
于是,在林西山的注视下,施琅气定神闲地提起了手中的毛笔,只见他笔锋如剑,墨汁如泉,迅速而有力地在宣纸上舞动着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施琅的动作越来越快,仿佛他心中的思绪已经如潮水般喷涌而出,通过笔尖流淌到了纸上。
不一会儿,一道洋洋洒洒、气势磅礴的奏折便呈现在了众人眼前。
当晚,施琅派遣了一艘船只,将这道奏折,急速地向着铜山岛飞驰而去。
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,这注定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。
清军在施琅的英明指挥下,势如破竹,一举收复了澎湖。
娘妈宫炮城的郑军眼见大势已去,纷纷请求投降。
施琅果断下令,让剃头匠前往为这些郑军剃头,以示归顺。
数百名官员手持令箭,抚慰着澎湖的兵民。
他们的到来,让澎湖百姓,终于放宽了心。
至此,澎湖的三十六岛也在这股和平的浪潮中,全部归顺了清朝。
施琅下令,凡是归降的将领,都将得到丰厚的赏赐——袍帽和官衔。
而那些放下武器的士卒,也能得到足够的粮米,以保障他们的生活。
告示迅速张贴在澎湖的每一个角落,兵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,无不欢呼雀跃,庆祝清军的到来。
而在福建铜山,李光地和姚启圣奉命为施琅提后援,以确保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。
他们整日忙碌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二十三日凌晨,一艘快船如离弦之箭一般,从澎湖疾驰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