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便是郑克爽想要投诚,冯锡范不同意,也算白费。
且说黄朝在台湾停留了数十日之久,期间与冯锡范、刘国轩以及郑克爽等人,就归顺大清一事进行了多次商谈。
黄朝每日都会将讨论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,然后派人乘船送往远在福建的姚启圣。
而姚启圣也毫不怠慢,每日都会派遣特使带着他的回信赶来与黄朝会合。
就这样,时间来到了康熙二十二年正月。
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与协商,双方的意见终于逐渐趋于一致。
郑克爽最终决定,派遣天兴知州林瑞良和林勘作为使臣,跟随黄朝一同前往福州,当面拜见姚启圣,以敲定最终的归顺事宜。
姚启圣与林瑞良初次见面,便犹如老友重逢一般,相谈甚欢。
两人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,都认为当前的时机已经成熟,可以向康熙皇帝上书,请求朝廷按照之前的和谈条件来处理台湾问题,这样一来,台湾就无需再通过武力来解决,而是可以实现和平统一。
姚启圣坚信,这种和平解决郑氏问题的方案,必定能够获得康熙皇帝的认可。
并且自己也会因此被记为大功一件。
于是,在上书给康熙之后,姚启圣每天都兴高采烈地设宴款待林瑞良,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。
然而,施琅得知了姚启圣招安郑克爽的消息后,心急如焚,他马不停蹄地飞奔到福州,当面质问姚启圣:
“我说老姚啊,我等为了攻打台湾郑氏,已经厉兵秣马一年有余,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,你却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议和,你到底图什么呢?”
面对施琅的质问,姚启圣不慌不忙地回答道:“图什么?如果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郑氏问题,那么咱们大清的损失就会少一些,将士们也不必再承受战争带来的伤亡,这难道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吗?”
施琅听了姚启圣的话,气得直跺脚,他狠狠地啐了姚启圣一口,骂道:“呸!你这个老糊涂,郑氏跟你和谈,完全就是缓兵之计,你竟然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!”
“施琅,你这是为何?竟然如此口出狂言!我姚启圣招安郑氏,乃是为了国家大计,你这般言语,莫非是嫉妒我之功不成?”姚启圣眉头紧皱,面露愠色,质问着施琅。
施琅闻言,更是怒不可遏,他瞪大双眼,直视着姚启圣,厉声道:
“老姚啊老姚,你莫要血口喷人!当年的剿抚并用之策,确是你所提出,打造战船、招募水师,耗费了你多少心血,我自然知晓。
然而,如今你却要舍弃这一良策,去与郑氏和谈,这岂不是前功尽弃?你可知道,你的和谈之举,只会让我们陷入被动,拖延时间罢了!”
二人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在总督府中吵得不可开交。
一时间,府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,众人皆面面相觑,不知如何劝解。
施琅怒气未消,一甩袖子,转身离去。
他越想越气,觉得姚启圣此举实非明智之举,于是决定再度向康熙上奏折,陈明利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