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琅听到姚启圣的话后,连忙拱手应道:“遵命!”
此时正值年关将近,施琅却没有丝毫的松懈。
他每天都在水师中四处游荡,仔细检查着每一艘战船。
然而,经过一番检查后,他对这些战船的状况并不满意。
接着,施琅又开始检查水师的火器。
同样,他对火器的布局也感到不太满意。
不仅如此,他还对作战令旗进行了检查,结果发现令旗的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总的来说,在施琅的眼中,万正色和姚启圣训练的这支水师简直就是一团糟。
于是,他每天都会至少向姚启圣提出五六条不满之处。
面对施琅的诸多不满,姚启圣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。
相反,他对施琅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。
无论是要钱还是要装备,只要施琅提出来,姚启圣都会毫不犹豫地满足他。
为了更好地与施琅沟通,姚启圣甚至将总督府临时搬到了厦门。
这样一来,他和施琅之间的交流就变得更加便捷了。
不仅如此,施琅为了确保新战船的设计完美无缺,他亲自精心绘制了战船的图纸。
这些图纸详细地描绘了战船的各个部分,包括船体结构、船帆布局、武器装备等。
施琅将这些图纸交给了姚启圣,并叮嘱他务必按照图纸来建造新的战船。
这艘战船规模极其庞大,需要耗费大量的银两和人力物力。
然而,姚启圣深知这艘战船对于提升福建水师实力的重要性,他毫不犹豫地一咬牙,决定让工匠们在过年期间也不休息,全力以赴地打造这艘战船。
除了战船,火器也是施琅关注的重点。
他听闻南怀仁最新制作的火炮是一种长筒火炮,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杀伤力。
施琅对这种火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于是立刻上书朝廷,恳请能够得到这些火炮来装备福建水师。
对于施琅的要求,康熙皇帝展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和信任。
他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施琅的请求,并下令工部尽快将这些火炮送往福建。
尽管当时正值寒冬,路途上积雪皑皑,但康熙毫不迟疑,仍然命令工部派人火速将火炮送往福建。
施琅做了福建水师提督,可谓是的吃的喝,要啥给啥。
仅仅一个月,朝廷就在福建水师的身上,花费了四百万两白银。
这也惹得朝中许多大臣们的不满,因为三藩之乱平定后,本应该休养生息,然而康熙将国库的银两,一股脑的全部投入在大清水师的上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