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见状,心中略微一动,他凝视着施琅,缓声问道:“你当真能做到如此?”
施琅赶忙叩头,坚定地回答道:“能!”仿佛生怕康熙不信,他紧接着又补充道:“臣愿立下军令状,若不能完成使命,甘愿受罚!”
康熙闻言,脸上露出一丝微笑,他满意地点点头,说道:“好!既然如此,朕便信你一次。起来吧。”
施琅如蒙大赦,缓缓站起身来,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。
然而,他并未就此停歇,只见他迅速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、一封信以及一张大海舆图,双手恭敬地呈递给康熙,说道:
“皇上,请看,这十八年来,臣并非虚度光阴,无所事事,而是一直在针对台湾郑氏,暗中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啊……”
康熙接过这些东西,放在龙案上,仔细端详起来。
他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封奏折,施琅的字迹在奏折上显得格外清晰,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诉说着那场激烈海战的故事。
施琅在奏折中详细地分析了十八年前那场战役的失利原因。
他毫不避讳地指出,自己率领大清水师三万攻打台湾时,犯下了两个严重的错误。
第一个错误是选择了冬季顺风,也就是北风来进攻。
这个决策导致船队被季风吹散,使得原本紧密的阵型瞬间瓦解,给了郑经可乘之机。
接着,施琅又提到了第二个错误——进攻路线的选择。
他懊悔地表示,当时的路线规划有误,使得清军在战场上陷入了被动,最终导致了失败。
康熙看着奏折,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。
他轻声说道:“你这是把作战失利的原因,都总结得如此透彻啊。”
施琅连忙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愧疚。
然而,施琅并未就此止步。
他紧接着从怀中取出了第二封书信,这是他多年来一直想呈给康熙的。
康熙好奇地打开书信,只见里面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在眼前。
原来,这是施琅写给康熙的一封劝诫信。
在信中,施琅力劝康熙要攻取台湾。
他认为,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之地,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两者唇齿相依,绝不能轻易放弃。
施琅还指出,台湾的老百姓与大陆的老百姓有着深厚的亲情纽带。
他们的亲戚父母在大陆,而大陆老百姓的儿女也都在台湾。
这种紧密的关系使得台湾不可以被遗弃,更不能被忽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