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这一举动能够有效地阻止吴三桂在突破湖南防线后,率领军队向东进军。
江南和江西地区,不仅是大清国的重要粮仓,更是国家财富的集中地,堪称大清国最为富裕的省份。
守住这片土地,就等于保住了大清国的粮食供应线,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。
有了充足的粮食,军队便不会因饥饿而陷入慌乱,从而保持强大的战斗力。
然而,康熙可能并未意识到,尽管他未能成功阻止吴三桂的北上,但正是由于今日的决策,为大清最终剿灭三藩之乱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基础。
吴三桂叛乱的消息,犹如野火燎原一般,迅速在京城蔓延开来,很快便传遍了全国。
起初,康熙在得知这一消息时,确实有些惊慌失措。
毕竟,他年纪尚轻,面对如此重大的叛乱事件,难免会感到压力巨大。
然而,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,康熙展现出了与他二十岁年龄不相称的沉着冷静。
尽管在撤藩一事上,康熙的决策或许显得有些仓促,甚至犯下了一些错误,但他终究还是及时回过神来,展现出了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果断和睿智。
在康熙皇帝的领导下,朝廷上下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般有条不紊地运转着,调兵遣将以应对吴三桂的叛乱。
在山东的兖州和山西的太原这两个战略要地,康熙皇帝屯下了大量的重兵。
这些兵力都是从京城以及东北地区精心挑选和调遣而来的,他们训练有素、装备精良,是朝廷最可靠的军事力量。
兖州的大兵,地理位置优越,一旦有需要,可以在短短数日内迅速驰援江南、江西和湖广等地。
如果楚省局势危急,还可以及时调遣安庆的大兵火速赶赴楚省进行支援。
而兖州的大兵则可以相应地调往安庆,如此一来,既能够确保大兵调动的距离适中,避免长途跋涉带来的疲劳和损耗,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,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效率。
同样,太原的大兵也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他们可以在数日之内迅速驰援山西、四川和甘肃等地。
如果四川出现紧急情况,陕西的大兵会立即前往支援,而太原的大兵则可以迅速抵达陕西进行驻防,巩固当地的防御。
当然,康熙皇帝之所以选择在兖州和太原驻军,不仅仅是出于对这两个地区的重视,更是为了保障北京城的安全。
康熙设置兖州兵、太原兵
一旦吴三桂的叛军攻打顺利,渡过黄河之后,面对兖州和太原的重兵防守,他们自然不敢轻易冒进,从而为北京城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。
如果吴三桂贸然进军,兖州和太原的守军向中间夹击,北京再派出一波兵力,就算吴三桂兵马再多,也会被三方夹击的溃散。
这其实也是康熙皇帝从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中汲取的经验,所以他才会在这两个地方布下重兵,以防不测。
然而,人算不如天算,尽管康熙皇帝算无遗策,但他万万没有料到,在京城这个看似固若金汤的地方,竟然会发生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