衣物标准:
士兵:棉袄(填充麻絮)+ 皮帽 + 毡靴;
民众:缊袍(乱麻填充)+ 布鞋。
燃料供应:
每营配木炭200斤\/日,夜间燃火取暖;
辽东营地建火墙,仿秦代御寒技术。
六、应急措施
粮草短缺预案:
沿途征购民间余粮(按市价1.2倍补偿);
狩猎补充肉食(辽东多鹿、野猪)。
突发事件:
暴风雪:暂停行军,加固帐篷,启用应急干粮;
流民袭扰:士兵分两班轮值,保护车队。
七、辽东安置规划
屯垦分配:
士兵:每人授田50亩,编入八旗汉军;
民众:按户分地,建“站丁”村落(后世称“站话”人群)。
长期补给:
设官仓存储三年口粮,预防辽东春旱;
推广耐寒作物(高粱、大豆)。
八、预算与耗时
粮草购置580万斤,折合白银120万两
3.6万辆牛马车,折合白银45万两
药材斤,折合白银8万两。
路程3000里,90-120日抵达辽东。
棉衣棉裤、棉帽子等18万套,折合白银23万两。
折尔肯仔仔细细地翻阅完手中的计划后,脸上露出惊叹之色,不禁感慨万分地道:“这份计划竟是如此之精细,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如此周详,平西王当真是为此事费尽心思了!”
吴三桂闻听此言,嘴角微微上扬,呵呵轻笑一声说道:
“朝廷既然降下旨意,我等身为臣子自当谨遵圣命。这计划可是玄初他没日没夜地操劳了两个多月,方才精心算出来的成果。而本王也是反复查看多遍,确认其中毫无疏漏之处,方敢拿出来呈于大人面前呐。”
折尔肯闻言,目光转向一旁的刘玄初,眼中满是钦佩之意,赞叹道:“原来此精妙绝伦的计划乃是出自玄初之手,真可谓是令人折服至极啊!”
话音刚落,只见折尔肯双手将那账册递到傅达礼跟前,并开口说道:
“傅达礼大人,烦请您过目一下这本账册,不知可否誊抄一份?然后咱们再以快马加急送往朝廷,也好让朝廷根据实际所需及时予以物资补给呀。”
就在这时,一直微笑着站在旁边的刘玄初又是呵呵一笑,接口道:
“钦差大人实在是太过客气啦,在下已然提前为钦差大人准备好了一份誊写好的账册呢。”
说着话,他便伸手入怀,从中轻轻掏出另一本账册来,而后恭恭敬敬地递到了折尔肯的面前。
折尔肯见状,先是一愣,随即便开怀大笑起来,连声道谢:“哈哈哈哈哈……如此甚好,如此甚好哇!在此,多谢平西王和刘先生的周全安排啦!”
傅达礼手中紧紧握着账册,双眼直直地盯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,仿佛要把那纸张看穿。
随着他一页页地翻看,原本还算镇定的神情逐渐变得僵硬,到最后,整个人呆若木鸡。
他的内心犹如被投入了一颗巨石,泛起层层疑惑的涟漪。
他的眉头紧紧皱起,脑海中不断盘旋着一个念头:莫非吴三桂没有造反的意思?这账册里所记录的种种,似乎都在表明吴三桂在积极筹备搬家之事,各项开支、安排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,不像是心怀不轨之人的行径。
此时,吴三桂正一脸微笑地坐在主位上,那笑容看似和蔼可亲,却又隐隐透着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深意。
他目光扫视着在座的几人,缓缓开口道:“三位大人,按照本王的搬家计划,不知道可行否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