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大臣听后,感激涕零,连连叩谢道:“陛下竟能如此体谅我等苦衷,实乃我等再生父母,此恩此情,没齿难忘啊!”
次日清晨,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,给整个京城带来一丝暖意。
然而,朝堂之上却弥漫着一股异样的气氛。
诸位军将们纷纷呈上奏折,皆以身患重病无法继续担任职务为由,恳请辞去现职。
宋太祖端坐在龙椅之上,面色平静地逐一阅览这些奏折,然后微微点头,表示同意他们的请求。
不仅如此,他还慷慨地赐予每位辞官的将领丰厚的退休金和赏赐,以表彰他们过往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。
时间来到开宝二年(公元 969 年)的金秋十月,宋太祖再次施展其高明的政治手段——“杯酒释兵权”。
这一次,他不仅将那些掌握着重兵的将军们手中的军权剥夺,就连地方官吏中的武官也未能幸免。
这些曾经威风凛凛、手握重兵的人物,如今被委以有名无实的虚职,而真正的军事指挥权则转交到了文官手中。
通过这样的举措,宋太祖成功地将军权和财政大权统统收拢至中央政府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。
此时,宫廷之中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议事。
大臣陈廷敬一番话语如醍醐灌顶,令康熙皇帝顿时豁然开朗。
只见康熙面带微笑,目光扫视着在座的群臣,缓声道:“倘若朕效仿宋太祖,诏令那三位藩王入京,同样举办一场‘杯酒释兵权’之宴,不知众卿意下如何?”
此言一出,满座哗然。
众人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,但很快便安静下来,因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个人身上——高士奇。
只见高士奇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,向前迈出一步,恭敬地施礼后说道:“启禀皇上,万万不可啊!”
康熙见状,饶有兴致地追问:“哦?高爱卿,为何不可?快快说来让朕听听。”
高士奇深吸一口气,定了定神,接着道:
“回皇上,想当年宋太祖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‘杯酒释兵权’之计,乃是因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当时均在早朝之后留在宫中,近在咫尺,便于控制局势。
然而现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,那三位藩王分别镇守于数千里之外的要冲之地,势力根深蒂固。
若贸然下诏召唤他们入京,恐怕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和猜忌,甚至可能引发叛乱,后果不堪设想啊!”
康熙微微颔首,表示赞同地说道:“是啊,确实是太远了……路途如此遥远,要想让他们进京,恐怕并非易事啊。”
这时,站在一旁的高士奇接着话头道:
“陛下所言极是。现今那靖南王耿精忠正值壮年,精力充沛;然而那平南王尚可喜已然年逾古稀,七十多岁高龄的他,远在广东,距离京城何止千里之遥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