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就在洪承畴即将被朝廷调离之时,吴三桂深知自己若想要安稳地镇守云南,必须得有一番谋划才行。
于是乎,他赶忙去向洪承畴请教能够保其在云南地位稳固之策。
而洪承畴呢,则毫不犹豫地给吴三桂出了个主意——那便是“养寇自重”。
他告诉吴三桂,只要让云南一直处于战乱频仍的状态,那么朝廷必然会因为局势不稳,不得不倚重吴三桂来镇守此地。
时光荏苒,如今的云南已然被吴三桂彻底征服,不再有往日的战火纷飞。
朝廷见状,觉得吴三桂已无大用,便决定过河拆桥、卸磨杀驴。
此时此刻,吴三桂回想起洪承畴曾经对他所说的这番话,心中顿时恍然大悟。
且说这吴三桂在云南的军事行动,他还亲自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奏折,并将其火速发往京城,以便向朝廷禀报此件情况。
与此同时,另一边的吴应麒所率领的大军,正马不停蹄地朝着目的地进发。
没过多久,他们便迅速抵达了刘三井部族所在之地。
刘三井部族眼见这支气势汹汹的军队逼近,立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。
于是,他们当机立断,派出使者前来与吴应麒进行和谈,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场危机。
只可惜,吴应麒早已接到了吴三桂下达的死命令:凡是见到从刘三井部族出来的人,一律格杀勿论!
话说这刘三井所率领的部族,每日都会派遣出五六名和谈使者,但无一例外,这些使者皆遭射杀之厄。
如此这般,竟已连续三日有余,算下来被杀者约莫已有二十人之多。
值此之际,副将王辅臣终是按捺不住心中怒火,上前抱拳施礼道:“大将军,万万不可再如此肆意杀戮啦!
您且瞧瞧这刘三井派出之人,皆是前来议和的使者啊!
正所谓‘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’,此乃古往今来之常理呀!”
然而,那吴应麒却是一脸不屑地回应道:“哼!一派胡言!出发之时,父王已然明确下令,但凡有人胆敢踏出其营帐一步,格杀勿论,且要拿去喂狗,难道你未曾听闻么?”
王辅臣闻听此言,眉头紧皱,据理力争道:“大将军啊,古人有云‘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’。
况且,这刘三井早已率众归降,若我们继续这般滥杀无辜,只怕迟早会将他们再度逼反呐!”
要知道,这位王辅臣可不是等闲之辈,乃是久经沙场、战功赫赫的行军打仗之大将军。
想当年,他曾追随洪承畴一路南征至云南,因其才华横溢而崭露头角,后被吴三桂相中,自此便忠心耿耿地跟随吴三桂左右。
在过去的这十余年里,吴三桂对王辅臣可谓关爱有加,不仅时常设宴款待,更是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恩宠备至。
吴三桂对王辅臣可谓喜爱有加,这种偏爱使得王辅臣成为众人眼中的众矢之的,备受他人的排挤和打压。
而王辅臣坚定地支持世子吴应熊,这让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对他恨之入骨。
吴应麒心中愤愤不平,他觉得自己同样身为吴三桂的亲生骨肉,理应有资格参与王位的争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