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静静地站在这里,神情肃穆,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时刻。
魏裔介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,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来给他送行的。
他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:“诸位,多谢你们前来送行……”
陈廷敬走上前一步,轻声说道:“魏大人,这些都是与您共事多年的同僚,听闻您要离京,特意赶来为您送行。”
魏裔介微微点头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他吩咐道:“扶我下去。”
这下人小心翼翼地将他从轿子中抬出来,然后拿出一把躺椅,将他轻轻地放在椅子上。
魏裔介靠在躺椅上,感受着微风拂面,心中感慨万千。
他望着眼前的众人,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。
他哽咽着说道:“诸位,感谢你们为我送行……”
对面站着的数百人,听到魏裔介的话,纷纷向他拱手行礼,齐声说道:“魏大人一路平安。”
他们的声音庄重而坚定,表达了对魏裔介深深的敬意和祝福。
此刻,许多文人墨客也纷纷涌上前,他们手中拿着笔墨纸砚,准备为魏裔介作诗留念。
这些文人墨客们才华横溢,他们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魏裔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。
仆人们将这些文人墨客所作的诗一一记录下来,以便带回家中珍藏。
回到家中后,魏裔介将这些诗作整理成一个合集,并亲自为之命名为《青门集》。
这个名字寓意着他即将离开京城,踏上新的征程,但他的心永远不会忘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。
魏裔介就此告别朝堂,回归故里,再未踏足京城。
他一生清正廉洁,正直无私,不惧权贵,敢于直言进谏。
在仕途巅峰之际,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急流勇退,在尚未衰老时便辞去官职。
晚年的他专注于着书立说,以文墨自娱,留下了众多着作,包括《希贤录》、《昆林论抄》、《古文欣赏集》、《阴符经注解》、《樗林偶笔》等上千卷作品,总称为《兼济堂文集》。
康熙二十五年(公元1686年)的元旦,魏裔介亲手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:“乌头宰相归林下有十六年常思乾乾翼翼,白发书生庆青春七十一载宁忘战战惊惊”。
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魏裔介的怀念。
同年四月,魏裔介因患上牙疾,在家中病逝,享年71岁。
康熙皇帝得知后,派遣使者携带白银千两前往吊唁,并赐予谥号“文毅”。
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冬季,康熙帝玄烨在巡视陕西返回途中,曾驻留柏乡阁老府。
此时,魏裔介已经离世十七年,但康熙帝依然怀念这位旧日的臣子。
这段故事展示了康熙帝对魏裔介的敬重和怀念之情,也体现了魏裔介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。
清雍正年间,魏裔介获准入贤良祠,这无疑是对他一生忠诚奉献的最高褒奖。
而在清乾隆元年(1736年),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祭祀,彰显了对这位名臣的敬重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