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情报系统乃是专为监视吴三桂而建立的,所以每当收到密旨时,康熙总是格外小心谨慎。
太皇太后目睹此情此景,开口言道:“还是回去处理政务吧!”
康熙却轻轻摆了摆手:“不必担忧,皇祖母不妨试着猜测一下,此次究竟所为何事?”
太皇太后缓缓摇头道:“后宫不可干预政事….…”
康熙仅是微微一笑,随后拿起一把小刀,小心翼翼地划开了那被蜜蜡严密封住的奏折。
康熙面带笑容地轻轻展开那道神秘的奏折,目光迅速扫过其中的文字。
片刻之后,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,仰头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声。
“皇祖母,您快瞧瞧……”话音未落,康熙已然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密折恭敬地递到太皇太后跟前。
太皇太后接过奏折,仔细端详起来。
不多时,她那原本庄重的面容上也渐渐浮现出一抹笑意,最后竟忍不住轻声笑了出来。
原来,这一切皆因吴三桂收到了朝廷下达的旨意——允许其子吴应熊返回云南为自己贺寿。
接到这个消息后的吴三桂喜不自禁,放声大笑道:“看来朝廷对我毫无猜忌之心呐!
我的儿子不仅能够顺利回到云南,更是荣升少傅并兼任太子太傅一职,皇上真是恩泽深厚、广施洪福啊!”
康熙微笑着回应道:“皇祖母,您瞧,魏裔介所献之策果然奏效了呢。”
太皇太后微微点头,表示赞同,缓声道:“嗯,确实如此。
只要能够稳住吴三桂,让其暂时安下心来,咱们这番谋划就算是大功告成啦。”言语间尽是欣慰与满意之情。
时光荏苒,转眼间已至康熙十年正月二十一。
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,常宁获封为恭亲王,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。
紧接着,康熙十年二月初二,建宁公主与驸马吴应熊踏上归程,启程前往遥远的云南。
而这两件大事,皆是在康熙皇帝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之下,有条不紊地得以推进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一系列巧妙布局背后的智囊,正是那位向康熙进言献策的魏裔介。
这康熙不禁发出由衷地感慨道:“朕之朝堂能得魏裔介这般忠肝义胆之士辅佐,实乃我朝之幸、百姓之福啊!如此一来,我大清必将日益昌盛,走向繁荣富强之路!”
时光荏苒,转眼间已至康熙十年二月初十。
“启禀皇上,魏裔介大人在外求见!”一名太监急匆匆地跑进乾清宫,向正埋首于案牍之上批阅奏折的康熙禀报。
康熙听闻魏裔介到来,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欣喜的笑容,轻声说道:“快快有请魏爱卿进殿!”
片刻之后,魏裔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乾清宫,恭敬地跪地行礼:“微臣魏裔介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