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独具匠心地借用了《书经》里面\"庶常吉士\"这个称谓来指代这群进士,并由此得名\"庶吉士\"。
时光流转至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更是别出心裁地指派庶吉士们踏入翰林院深造。
此后每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,都会涌现出一批新的庶吉士。
尤其是步入明朝中叶之际,庶吉士逐渐演变成与皇帝最为亲近之人。
他们身兼重任,宛如皇帝的私人秘书一般,能够直接涉足国家政务和重大事务的处理工作。
正因如此,朝堂之上的内阁重臣们,绝大多数皆源自于庶吉士这一群体。
根据《明史》所记载:自天顺年间开始,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——若非翰林出身者,则难以进入内阁任职。
而且,每当庶吉士初入仕途之时,众人已然将其视为未来宰相的储备人选。
据《明史》详细统计,整个明代期间共有超过百位内阁大臣,其中竟有高达九成之多皆是由庶吉士出身!
“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,由翰林者十九。”
内阁大臣,那可是位高权重之人啊!他们犹如国家的顶梁柱一般,肩负着治国安邦的重任。
而内阁首辅,则如同众星捧月般的存在,其地位之尊崇,堪比古代的首辅宰相,例如大名鼎鼎的张居正。
正因如此,这庶吉士一职便显得尤为重要,因为它乃是专门用来培养未来宰相的摇篮。
所以说,对于这庶吉士的选拔和培养,康熙帝自然是格外看重。
实际上,这种重视并非始于康熙一朝。
早在顺治年间,顺治皇帝就已经对选拔庶吉士一事给予了高度关注。
而且,每当进行庶吉士的遴选时,顺治帝都必定会亲自参与其中,不辞辛劳地对每一个候选人逐一查问,以确保所选之才真正具备卓越的才能和品德。
如今轮到康熙来主持这项工作,他深知此次选拔意义非凡,不仅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,更关系到能否为朝廷招揽到真正的贤才。
于是,康熙决定采取更为严格的方式,命令魏裔介联合礼部、吏部等众多官员,对那三百名进士展开新一轮的考试,以便从这些精英之中精挑细选出最为优秀的庶吉士人选。
面对康熙的旨意,魏裔介不敢有丝毫怠慢,急忙走上前去,恭敬地回答道:“回禀皇上,微臣已与礼部尚书龚鼎孳、吏部尚书王清以及学士田逢吉等诸位大人一同努力,在这三百名进士当中,精心筛选出了六十名佼佼者。
接下来,我们将安排他们参加复试,进一步考察他们的学识和能力。
待复试结束后,我们还会根据具体情况,从中挑选出一部分表现出色者,呈交陛下您亲自裁定最终的入选名单。”
康熙微微颔首,表示认可,心中暗自思忖着对眼前之事颇为满意,随后开口问道:“甚好,那么这六十人将于何时参加考试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