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天结束之后,康熙不禁心生感慨万千。
本届贡生有三百人之多,进士更是多达二百九十二人,乃是清朝历届科举之中,进士数量最多的一次。
时间飞速流逝,转眼间已进入四月,康熙终于想通了该如何安排这批进士。
这日阳光明媚,康熙心情愉悦,直接去了慈宁宫。
抵达慈宁宫时,康熙面带笑容,高声喊道:“孙儿给皇祖母请安!”
孝庄太皇太后正在与苏麻喇姑聊天,听到康熙的声音,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。
她连忙让康熙起身,并询问他最近过得是否开心。
太皇太后微微一笑,回应道:“玄烨啊,难得见你如此高兴。”
康熙哈哈一笑,说道:“朕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呢!”
太皇太后瞅了瞅康熙,突然笑道:“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,说吧,出什么事了?”
康熙嘿嘿一笑:“皇祖母,这康熙九年的进士,有二百九十二名,今年的人才井喷呐!”
太皇太后听后,露出欣慰的笑容:“自入关以来,今年的进士最多了,说明这天下士子多了,读书人多了,想为朝廷办事的人也多了!”她满意地看着康熙,眼中闪烁着希望和期待。
康熙笑着点点头:“皇祖母说得对!这些进士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,朕想要征调一批人,直接入宫做庶吉士。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,让他们尽快成为朝廷的得力官员。”
他深知这些进士们的潜力和价值,希望能将他们招揽到宫中,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太皇太后微笑着点头,表示赞同:“好啊!这偌大的大清国,自是需要人才。不过这朝政的问题,就不必给我说了。”
作为后宫之主,她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,不愿过多干涉朝政之事。
而且如今康熙已经独掌大权,她相信康熙能够处理好一切。
康熙皱皱眉头,似乎有些犹豫,但还是开口道:“呃……皇祖母,有一件事,朕不得不告诉皇祖母……”
太皇太后(孝庄)斜着眼瞅了瞅康熙:“莫非是蒙古的问题?”她皱着眉头,眼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关切。
康熙摇了摇头,连忙解释道:“呃……不是这样的。自从察哈尔王阿布奈被朝廷软禁在盛京之后,蒙古诸部落都不敢轻举妄动。四月初九日,朕派遣理藩院尚书喀兰图、侍郎阿穆瑚璐为会盟大臣,前往漠南蒙古科尔沁、乌朱穆秦等四十九旗。”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,显然已经做好了应对之策。
太皇太后听了康熙的话,脸上露出一丝冷笑:“这朝中的大事,如今也只有一件了吧。莫非你是想……”她的眼神锐利地盯着康熙,似乎已经猜到了他心中所想。
康熙点了点头,语气坚定地回答道:“不错,皇祖母果然睿智,朕确实有此意。自鳌拜去世后,朝政已重回议政王之手。虽然朕可以自行决断一切事务,但这些议政王却总是处处掣肘,让朕感到如芒在背。这种局面,若不改变,恐生大患啊!”他的表情凝重,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担忧与决心。
“唉,这议政王议政,也是太祖留下的祖制,想要打破祖制,难比登天呐!鳌拜毕竟是外臣,议政王会帮着你扳倒鳌拜。可想要让这些议政王放弃权利,又从何谈起啊?”太皇太后长叹一口气,满脸忧愁地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