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八王议政的形式并未改变,只是取代皇太极的四贝勒变成了他的长子豪格。
皇太极去世后,顺治皇帝登上皇位,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。
其他人仍然按照八王议政的方式参加朝会。
多尔衮去世后,顺治帝掌握了大权,并开始调整权力结构。
顺治帝以安亲王岳乐、庄亲王博果铎、惠郡王翁果诺、温郡王孟娥等四位亲王为核心。
此外,他还废除了四小亲王的职位,改以外姓大臣鳌拜、索尼、苏克沙哈、遏必隆取而代之。
这样一来,顺治帝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索尼为首的外姓大臣集团,与亲王们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只有当两个派系保持平衡时,朝廷的政务才能稳定发展。
顺治帝在临终前,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康熙。
他担心如果亲王们掌握了权力,会像当年的多尔衮那样专横跋扈。
于是,他决定改变策略,设立四大辅政大臣来执掌朝政,而亲王们则只能参与议政。
这样一来,鳌拜便逐渐崛起,成为唯一的权臣,其他亲王的权力相对较弱。
康熙深入研究这段历史,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。
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的八王议政制度,涉及到六位儿子和两位侄子,但他们都对自己毕恭毕敬。
而太宗皇太极的八王议政,则包括三位哥哥、四位弟弟以及一个儿子。
皇太极通过支持自己的儿子豪格,并与三大贝勒结盟,共同对抗四小贝勒。
然而,皇太极离世后,由于代善的软弱无能,四小贝勒凭借人数优势,最终推举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,掌控了大权。
顺治帝首次创立的议政王大臣制度,减少了亲王的数量,同时增加了外姓朝臣的比例,从而实现了双方的相互制衡。
这一举措既避免了亲王权力过大,又确保了朝廷的稳定。
康熙坐在龙椅上,眉头紧皱地思考着。
他回想起自己精心组建的议政王大臣团队,但却发现其中只有哥哥裕亲王福全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。
至于两名大臣索额图和明珠,虽然也是自己的心腹,但他们的力量相对较弱。
这样一来,三比五,显然无法与其他五人抗衡。
康熙终于恍然大悟:\"朕,必须抓住机会,改变这种不利局面,让他们实现相互制衡。\"
七月的京城,烈日炎炎,酷热难耐,蝉鸣声此起彼伏,令人心烦意乱。
这一天,康熙心情烦闷,突然涌起一股冲动,想要走出皇宫,去外面透透气,看看市井百态。
然而,此刻的索额图已荣升为大学士,并成为议政王大臣之一,康熙身边已无得力侍卫可用。
正当康熙感到无奈之际,一个念头闪过脑海——曹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