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治帝也曾考虑让岳乐担任摄政王,但又担心他重蹈多尔衮覆辙,只好放弃此念。
自康熙即位后的八年里,岳乐一直受到鳌拜等权臣压制。
尽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票拟,但岳乐每次所议之事,都被鳌拜等四大辅政大臣篡改。
所以这八年来,他虽参与议政,却无任何实权可言。
岳乐心里对于鳌拜的恨意愈发强烈,如果不是因为鳌拜和其他大臣们的压制,他早就成为了一个地位仅次于皇帝、权力至高无上的王爷。
然而现在,鳌拜终于倒台了,议政王大臣制度得以恢复到祖先制定的规则,岳乐也重新站了起来。
由于他卓越的战功、先帝顺治的宠爱以及皇叔的尊贵身份,使得他有足够的底气去质疑康熙的政策。
面对安亲王岳乐的尖锐质问,康熙心中非常气愤,但他并没有在脸上表现出任何情绪。
康熙保持着冷静,用平和的语气回应道:“哦?既然安亲王这样说,那我们就让大家讨论一下,如何处置这些人吧。”
康亲王杰书立即站出来,表示支持岳乐的意见,并恭敬地向康熙禀报:“启禀皇上,臣赞同安亲王的看法!”
紧接着,温郡王孟娥也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附和道:“臣附议!”
索额图看到这一幕,意识到亲王们正试图逼迫康熙做出让步。
他立刻挺身而出,表达了自己的观点:“奴才认为皇上说得有理,应该对那些大臣们给予一定的宽容和机会。”
这时候明珠也明白了,这位亲王是要站出来反对康熙的意见,他立刻附和道:“奴才也认为应当广施仁政,皇上应该宽容这些大臣。”
这样一来,康熙、索额图、明珠三人的意见一致,而另外三位亲王则持有相反的观点。
由于双方打成了平局,这场博弈的胜负关键便落在了另外三位亲王郡王的态度上。
康熙八年以前,朝廷政务皆由四大辅臣处理。
如今议政王大臣与康熙共同决策国家大事,共计九人参与其中。
这不仅符合大清国的祖传制度,也是康熙实现权力制衡的最佳方式。
康熙和安亲王等八人,将目光聚焦到了庄亲王博果铎身上。
博果铎见此情形,连忙回应道:“启禀皇上,臣赞同安亲王的意见,应严惩这些官员。”
此刻朝堂之上,只有康熙的哥哥福全以及惠郡王翁果诺尚未发表言论。
裕亲王福全心念一转,觉得自己必须坚定地站在弟弟一边,于是迅速起身,恭敬地说道:“启奏陛下,微臣认为陛下应推行仁德之政,赞同陛下的观点。”
惠郡王翁果诺则在心中暗笑:“这小鬼头能懂得什么!难道不了解安亲王的能耐吗?”
正当他暗自盘算时,安亲王岳乐向他投来一个眼色。
惠郡王心领神会,立即回答道:“启禀陛下,微臣同意安亲王的意见!如果不严厉惩罚,将来必定还有人敢钻空子。”
这议政王大臣八人,有五人都是一个看法,与康熙的想法相左。
再看这康熙,脸色有了变化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