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恋综之神仙姐姐爱上我 > 第399章 我们欠秦始皇一个道歉

第399章 我们欠秦始皇一个道歉(2 / 2)

可是还没等他回应,已经先一步有人站出来帮他站台了。是华夏大学知名历史学教授阎步客教授发布的一个视频。

“大家好,沐歌也算是我们华夏大学走出去的优秀学子,我今天突然在网上看到有人批评他不尊重历史,所以我站出来帮他澄清一下。“

“那我们一条条来说,我们先说说那位教授提出的第一点--焚书坑儒。其实真实的情况却是如沐歌所说,秦始皇当时坑杀的是方士,这点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当中有明确记载,坑儒一说是在后面才衍生出来的。焚书更多的是六国史书或者有关政治的书籍,其他书籍其实皆有保留。而导致大量书籍被焚烧,导致没能流传下来的人其实是项羽。当时他攻入咸阳之后,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宫,导致大量经典被焚烧殆尽,没能流传后世。“

“第二点,其实始皇帝很看好公子扶苏,说是流放上郡,不如说是始皇帝觉得他性格过于仁柔,让他去地方历练更为合适。最后一点更简单了,当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延用的是秦制,用的是同样的法律为什么放在秦始皇的时代就是高压统治,残暴不仁了呢。而且在1975年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表明,服徭役这一方面和沐歌在节目中所说的几乎完全相同。这些秦简目前都保存在湖北博物馆,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。最后有关沐歌所说的百万大军不允许回援大秦的事情,虽然没有明确记载,但是他的猜测有很大的可能是真的。不然当大秦动荡的时候,为什么这百万大军从来没有出现过,章邯平定叛乱为什么用的是刑徒军,为什么用犯人不用精锐的军队,难道大家就不好奇吗?“

“好了,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粗浅了解,不过沐歌这个年轻人居然有如此不凡的见识我也是很惊讶的,希望有时间可以交流交流。“

这个视频一出风向立刻变了,毕竟相比起某汉的没听过名字的教授,阎步客教授可比他权威多了,而且人家讲的有理有据,而且还有证据可以证明,大家自然知道应该相信谁。

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冲到这个教授的账号

沐歌也对阎步客教授的仗义执言很是感激,决定有时间上门亲自感谢一番。

可是这一股浪潮还没退,下一波就紧跟着来了。

这是央视别学者脱离学术研究本职,热衷于对文艺创作、社会热点进行无根据的片面解读,甚至捕风捉影、夸大其词,以“批判者”姿态博取流量关注的现象。此类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务实精神,更可能误导公众认知,尤其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与学术视野造成不良影响,值得学界警惕与反思。

虽然没有点名道姓,但是大家一看都知道矛头指向的是谁,顿时这位教授的名声更臭了。

这件事是卢晓波让人做的,毕竟如果沐歌出了问题,对这档节目也会造成巨大的打击,要知道这档节目可是关系着他的前途。之前看到这种舆论他可是紧张的不行,只是碍于央视的公正性不好说什么,现在事情终于有了定论,卢晓波肯定得报复回去。

随后网友开始扒这位教授的身份,发现他居然是之前“图书馆性骚扰“事件的某汉大学教授,这让原本就抬不起头的某汉大学再次火了一把。

估计该校校长又该挠头皮了,掐死这个教授的心都有了。

此后网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话题,并且愈演愈烈。

“始皇帝承受了两千多年的不白之冤,我们欠他一个道歉!“

这个话题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,开始在网络上为秦始皇平反。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历史真相,原本固化在“暴君”标签里的秦始皇,逐渐在大众认知中变得立体鲜活。有人翻出云梦睡虎地秦简的释文截图,将“服徭役可抵赋税”“失期未必然斩”等记载公之于众,反驳“天下苦秦久矣”的绝对化认知;有人整理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、修建驰道、开凿灵渠的历史功绩,对比后世王朝对这些制度的沿用,感慨“华夏大一统的根基,是他用铁腕与远见筑牢的”;还有历史博主制作了“秦始皇功过争议”系列视频,结合《史记》原文与出土文物,客观分析“焚书坑儒”的真相、扶苏贬谪的深层考量,呼吁“用辩证眼光看待历史人物,不被单一叙事裹挟”。

话题发酵期间,湖北博物馆的秦简展区突然迎来客流高峰,不少年轻人专程前往,只为亲眼看一看那些刻着秦代律法的竹简。馆方顺势推出“秦简里的大秦真相”线上专题展,通过高清图片、语音解读、动画演示等形式,让普通观众也能读懂秦代的社会治理逻辑,专题上线三天点击量便突破千万。有观众在留言区写道:“以前课本说秦始皇残暴,现在看到秦简里的人性化条款,才知道历史原来这么复杂,我们真的欠他一个公正的评价。”

学术界也受到这场舆论浪潮的影响,多位秦汉史学者通过央视文化频道、《历史研究》期刊等平台发声,呼吁打破历史人物评价的“非黑即白”思维。陈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:“秦始皇的统治确实存在严刑峻法的一面,但将其全盘否定为‘暴君’,显然忽视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、文化统一的开创性贡献。出土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视角,文艺作品对历史人物多面性的呈现,恰恰为公众了解真实历史搭建了桥梁,这并非‘洗白’,而是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。”

沐歌并未趁势炒作,而是匿名捐赠了一笔资金给湖北博物馆,用于秦简的保护与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