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8章 USB-C 技术研讨(2 / 2)

充电器只是改变电压与电流,主电路板也是相同的原理,只要有点经验,很快就能搞定。

至于USb-c数据线与接口,楚千澜已经在技术文档中标出了结构,他们只要制作出来就行,问题也不大。

楚千澜也知道,这种研发对林宇团队来说并不算困难。

随即,他转头看向了陈文州,芯片的研发,才是快充技术的核心。

“文州,快充控制芯片是整套方案的核心,你们团队要重点攻克三个难点。动态功率调节算法、多场景适配逻辑,以及与电池管理系统的实时通信。”

他顿了顿,翻开技术文档中“芯片架构”章节,指着其中的模块分布图:“文档里提到的‘三档功率切换’,需要芯片实时采集电池温度、电压、电流参数。

比如在电量低于20%时以15w快充,20%-80%时降至12w,高于80%切换为5w涓流。

这个算法要做到无感知切换,不能出现充电中断或功率骤变的情况。”

陈文州眉头微蹙:“动态调节的核心在于参数采集的实时性和算法响应速度。

我们团队之前做电源管理芯片时,采集周期最低能做到50微秒,但快充场景下需要同时监控温度、电压、电流三个维度,还要同步给电池管理系统,这对芯片的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

他身旁的芯片架构师补充道:“而且不同场景的适配逻辑也需要细化。比如用户边充电边玩游戏时,手机主板温度会升高,芯片需要提前预判并降低充电功率,避免与处理器抢电导致卡顿;

低温环境下还要配合电解液的抗冻特性,动态调整电流阈值,这些都需要在算法里加入多条件判断。”

楚千澜点头,将技术文档翻到“通信协议”章节:“与电池管理系统的实时通信是关键。我在文档里设计了双向校验机制,芯片每100微秒发送一次参数包,电池管理系统接收后必须在20微秒内反馈确认信号,一旦超时就触发降功率保护。这个机制能最大限度避免因通信延迟导致的过充风险。”

陈文州拿起笔在文档边缘标注:“双向校验的容错率要做好,同时也不能频繁触发保护影响用户体验。我们可以在数据包里加入cRc校验位,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。”

会议桌另一侧,林宇团队已经开始讨论充电器与数据线的研发细节。

负责硬件设计的工程师翻到数据线的结构设计图:“USb-c接口的引脚布局复杂,我们需要在接口内部加设金属屏蔽层,减少充电时的电磁干扰。

另外,数据线的线材要采用多股镀锡铜线,既能提升导电效率,又能增强弯折寿命,至少要满足5000次弯折测试不损坏。”

众人议论许久之后,林宇忽然开口,“楚总,启明手机的新机型即将完成研发。快冲技术,是否要用到新机型上?”